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十二 (第2/2页)

子,没可能被王守仁用道德原则说服。王守仁之所以去见张永,也真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了。想来张永虽属奸佞,但总还有几分最基本的理智,不像张忠、许泰那般荒唐。重要的是,张永显然与张忠、许泰有隙,所以哪怕事情对张永无甚好处,但只要不使张忠、许泰得到好处,也就是对张永有好处了。

        《年谱》记载,王守仁是以一番大道理感动张永的:“江西之民久遭宁王荼毒,如今大乱之后又遭旱情,还要勉力供应京军和边军的军饷,困苦到了极致,一定会啸聚山林;这些人当初参与宸濠之乱尚可算是胁从所致,如今倘若被穷困所激,真的反了,天下必成土崩之势,到那时再兴兵平乱就不容易了!”张永深明大义,徐徐说道:“我这次来,不是为了抢功,只为小心维护皇帝而已,毕竟皇帝身边小人太多了。只不过皇帝很有性格,只有顺着他才能把事情办好,万一逆了他的心意,只会徒然激起那些小人的愤怒,于天下苍生无补。”王守仁信了张永的话,将宁王一干人犯做了移交,自己既不回南昌也不回赣州,索性在杭州西湖净慈寺称病不出了。

        《西湖》一诗道出此时心境:

        灵鹫高林暑气清,天竺石壁雨痕晴。

        客来湖上逢云起,僧住峰头话月明。

        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

        看来即便“立诚”如王守仁,也必须坦诚“世路久知难直道”,包拯那种“直道是身谋”的作风也许在包拯的时代行得通,在王守仁的时代却只能和“迂腐”画上等号。只是不知道王守仁在学术上该怎么解释自己“曲则全”的老子式的态度,也许,他会取儒家权变的理论来为自己辩解吧。

        在净慈寺称病的日子里,焦虑并未减轻多少,失眠仍是他的痼疾,这是《宿净寺》四首为我们呈现的样子:

        老屋深松覆古藤,羁栖犹记昔年曾。

        棋声竹里消闲画,药裹窗前对病僧。

        烟艇避人长晓出,高峰望远亦时登。

        而今更是多牵系,欲似当时又不能。

        常苦人间不尽愁,每拼须是入山休。

        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

        百战西江方底定,六飞南甸尚淹留。

        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能无取日谋?

        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

        道人莫问行藏计,已买桃花洞里春。

        诗句里全是劳神费虑、患得患失,全不复当初谈笑用兵的那个野战指挥官的模样。王守仁确实是军事英雄,却不是政治天才,非但不觉得“与人斗其乐无穷”,反而左支右绌,总似处在崩溃临界点的样子。

        张永能否不负所托,在局势明朗之前,毕竟不能让人那么笃信。至于王守仁与张永的会面经过,相较之下,似乎前述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上屋抽梯”的记载更加可信一些。但无论如何,王守仁这一次押对了赌注,张永在这件事上真的站在了他的一边,后来若不是他在武宗面前多相维护的话,王守仁很可能逃不过张忠、许泰三番五次处心积虑的陷害。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