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第1/2页)
居乡守制的日子里,王守仁依然不废讲学,后来鼎鼎大名的钱德洪、王畿都是他在这一时期纳入门下的弟子。而他此时的思想建树,最要紧的便是提出了“三教合一”的论题。
那是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弟子张元冲请教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佛教、道教与我们儒家圣学只有毫厘之差,三者对于修习性命之道皆有益处,但只因佛教、道教在性命修习中掺杂了一点私意,所以毫厘之差致成千里之谬。但我觉得佛、道两家毕竟有益,不知道是否可以兼而取之呢?”
这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了,梳理起来非要大费周章不可。简言之,儒家与佛、道两教原本天差地别,根本就不只是毫厘之差。儒家旨归是给社会开药方,重建西周初年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佛教诞生于六道轮回的印度传统,教人找出轮回的原因,从而从轮回当中跳脱出来;道教或炼外丹,或炼内丹,总之是教人长生久视、羽化成仙。三者原本就是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混杂在同一片土壤上争奇斗艳,面貌渐渐变得相似了。
一个很要紧的缘故是,三者都不得不偏离了自己的原始目标。
儒家理想的基石是周代宗法社会,自秦汉以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土壤;佛教教人跳脱轮回,而跳脱轮回的状态究竟是生是死,是永恒还是寂灭,是神通广大还是与世无涉,这一切全然无法说清,佛陀归之于“十四无记”,悬置不论了事,这真不是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人能够接受的;道教倒很现实,教人服食成仙,就算成不了仙,至少也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从原初的情形看,佛教和道教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技术。佛陀创设了一整套跳脱轮回的技术,佛经相当于技术手册。道教的技术色彩更强,炼丹修仙总是难事。无论佛教徒还是道教徒,只要根据技术手册坚持用功,理论上说都可以达成各自的目的。技术的学习当然需要毅力,却并不需要坚定的信仰,这正是佛教、道教绝不同于基督教之类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地方。基督教讲究“因信称义”,信究竟要信到怎样的程度呢?早期神学家德尔图良有一句名言,被后人凝练为“因为荒谬,所以相信”。如果事情非要合情合理才可相信,那就是理性的判断,不是信仰了。
这样看来,儒、释、道三家非但都是“讲理”的,还都属于技术性的知识,虽然技术指向不同,但都包含心灵修炼的内容。儒家自宋代以后,心灵修炼越来越仰仗静坐冥想式的神秘体验了,换言之,这就是在修心技术上与佛、道合流,而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是静坐冥想式的神秘体验,无论名义上属于哪种信仰或哪种修行,脑神经的运作机理都是高度相似的,当事人获得的感受也是高度相似的。
原本儒、释、道各执一词,佛教说孔子是儒童菩萨,所以儒家只是佛教的一个变种;道教说佛陀是老子所化,所以佛教只是道教的一个变种;儒家说佛、道两家都是异端邪说,佛陀不过是外邦的圣人。
我们由此看到思想史上的一大趋势,争论由你死我活渐渐变成了谁都想通过收编的手法来矮化对手,结果收编手法反而促成了三教合流。而以现实的眼光来看,得道高僧究竟有没有跳脱轮回,道教高人究竟有没有羽化成仙,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居乡守制的日子里,王守仁依然不废讲学,后来鼎鼎大名的钱德洪、王畿都是他在这一时期纳入门下的弟子。而他此时的思想建树,最要紧的便是提出了“三教合一”的论题。
那是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弟子张元冲请教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佛教、道教与我们儒家圣学只有毫厘之差,三者对于修习性命之道皆有益处,但只因佛教、道教在性命修习中掺杂了一点私意,所以毫厘之差致成千里之谬。但我觉得佛、道两家毕竟有益,不知道是否可以兼而取之呢?”
这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了,梳理起来非要大费周章不可。简言之,儒家与佛、道两教原本天差地别,根本就不只是毫厘之差。儒家旨归是给社会开药方,重建西周初年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佛教诞生于六道轮回的印度传统,教人找出轮回的原因,从而从轮回当中跳脱出来;道教或炼外丹,或炼内丹,总之是教人长生久视、羽化成仙。三者原本就是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混杂在同一片土壤上争奇斗艳,面貌渐渐变得相似了。
一个很要紧的缘故是,三者都不得不偏离了自己的原始目标。
儒家理想的基石是周代宗法社会,自秦汉以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土壤;佛教教人跳脱轮回,而跳脱轮回的状态究竟是生是死,是永恒还是寂灭,是神通广大还是与世无涉,这一切全然无法说清,佛陀归之于“十四无记”,悬置不论了事,这真不是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人能够接受的;道教倒很现实,教人服食成仙,就算成不了仙,至少也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从原初的情形看,佛教和道教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技术。佛陀创设了一整套跳脱轮回的技术,佛经相当于技术手册。道教的技术色彩更强,炼丹修仙总是难事。无论佛教徒还是道教徒,只要根据技术手册坚持用功,理论上说都可以达成各自的目的。技术的学习当然需要毅力,却并不需要坚定的信仰,这正是佛教、道教绝不同于基督教之类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地方。基督教讲究“因信称义”,信究竟要信到怎样的程度呢?早期神学家德尔图良有一句名言,被后人凝练为“因为荒谬,所以相信”。如果事情非要合情合理才可相信,那就是理性的判断,不是信仰了。
这样看来,儒、释、道三家非但都是“讲理”的,还都属于技术性的知识,虽然技术指向不同,但都包含心灵修炼的内容。儒家自宋代以后,心灵修炼越来越仰仗静坐冥想式的神秘体验了,换言之,这就是在修心技术上与佛、道合流,而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是静坐冥想式的神秘体验,无论名义上属于哪种信仰或哪种修行,脑神经的运作机理都是高度相似的,当事人获得的感受也是高度相似的。
原本儒、释、道各执一词,佛教说孔子是儒童菩萨,所以儒家只是佛教的一个变种;道教说佛陀是老子所化,所以佛教只是道教的一个变种;儒家说佛、道两家都是异端邪说,佛陀不过是外邦的圣人。
我们由此看到思想史上的一大趋势,争论由你死我活渐渐变成了谁都想通过收编的手法来矮化对手,结果收编手法反而促成了三教合流。而以现实的眼光来看,得道高僧究竟有没有跳脱轮回,道教高人究竟有没有羽化成仙,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