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 流传概况 (第2/2页)

般称为“口头唱本”或“口述本”。有的传本经喇嘛加工整理,再回流于民间。另一种情况是文人根据一个传本或几个传本整理加工。如最精彩的《霍岭大战》分部本的青海、甘肃一带流传的抄本,就是由两人在20多份口传资料的基础上整理的。再有一种情况,即文人摹仿民间《格萨尔》所进行的创作,后成为整部史诗的组成部分,被众人所认可,同样能在口头传唱,如《地狱救母》分部本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些文人本身又是喇嘛,自然宗教色彩较浓。

        本世纪2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青海地区搜集的几十部资料,全部是木刻本。藏族地区还有大量手抄本。80年代发现了一批说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西藏有两三位艺人竟然一人便能演唱20部以上。这些人学唱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家传、师传、自己悄悄跟别的艺人学。然而因为宗教思想极浓厚,艺人们都把自己的说唱过程加以神圣化、神秘化,有的说是梦来的,有的说是神授,这都不可信。现代人应该运用唯物论反映论去分析所谓的“梦境神授说”。

        这些艺人对《格萨尔》史诗的保存和丰富,功绩甚大。他们演唱的内容,已经被录下。

        各种口传本、木刻本、手抄本的艺术水平悬殊较大,精华往往淹没在庞杂的内容中。取其精华将是一项艰苦的长期工作。

        前文已提及,《格萨尔》除了原始故事以外,其他续部,出现在不同地区的藏民中间。正由于藏区地广人稀,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早已进入封建领主制,而有个别地区,在民主改革之前,尚未完全脱离氏族部落社会,以致不同地区的分部本,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包含的历史内容亦不完全相同。按其原始的基本故事情节看,初步判断,它的最后形成为一部颇具规模的英雄史诗,应该是11世纪至13世纪这个时期。史诗通过对英雄格萨尔的歌颂,反映了青藏高原封建割据时期,藏族人民渴求有贤明的君王治国安邦,表现了他们有建立统一的、理想的封建王国的良好愿望。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加工。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整个封建领主制时期,在8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其中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与封建领主制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结构……层累地叠合在一起,应有尽有。至于它的上限,现在难以有足够的资料作论证。尽管《格萨尔》史诗运用了若干神话,但两者不能等同,神话在先,史诗在后。英雄史诗的主体是英雄的战功,而不是神话,串起来的神话形成不了史诗。目前对这一史诗萌芽期的探讨,推测的因素较多,故不介绍。

        分部本尽管宗教色彩很浓厚,但它并不就是宗教文学。作品中的神以及诸多带有神的血统的英雄,他们的行为、思想感情和凡间的人一模一样。何况对待宗教的作用和影响,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去分析。任何宗教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藏族地区,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佛教逐步取代本土本教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领主制社会的精神支柱,《格萨尔》的君权神授便是通过佛神实现的,显然有其历史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苦难的人民,只能借助宗教以表达自己的爱憎和憧憬。本质上这是一部宣扬进取精神的伟大史诗。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