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为了摆脱焦虑,我们总会赋予世界秩序和意义 (第1/2页)

        从老婆婆和喇嘛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分析出宗教生活的两大基本特质:意义化和秩序化。

        可以换取一张进入天国的门票,这是诵读六字大明咒的意义所在;以仪式的态度,以持之以恒的方式,如同机械一般在数十年中不断重复着诵读的过程,这是一种极其稳定的秩序化的行为。所有的宗教生活都不会缺失这两项特质,但是,与其说它们是宗教的属性,不如说是人的天性。甚或我们可以说,宗教性就是人的一种天性。

        人,天生就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意义和秩序的追求。换言之,倘若一件事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缺乏秩序的,我们那脆弱的心灵便总会生出许多不安和焦灼。这当然是一种很不舒适的状态,于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安心,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事物意义化和秩序化,而在意义化和秩序化的过程之中,再荒谬的做法也聊胜于无。

        譬如我们总是喜欢“有破有立”这个说法,一旦你反驳了某个理论,人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质问你:“那你倒是提出一个建设性的理论来啊,否则就请闭嘴!”倘若我们乘坐时间机器飞回两千多年前,向韩宣子和子产阐述山川神祇的喜怒其实无关人的健康与疾患,他们很可能就会做出这样的反诘。

        或者你和同伴在旅行途中迷了路,你发现同伴拿的是一张错误的地图,但你能怎么办呢?绝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既然找不到正确的地图,那么拿一张错误的地图也总好过没有地图。所以我们看到,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旧理论从来不是因为被彻底证伪而失去了市场,只有当某种新理论兴起之后,旧理论才真的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即便新理论并不比旧理论高明。

        我们总是在寻找意义,寻找每一个疑问背后的确定性答案,很难容忍意义或确定性答案空缺的状态,哪怕只在一些小小不言的事情上。

        譬如即便不是全部的,至少也是绝大多数的餐厅服务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纵使在非常忙碌的时候,也总是能够很清晰地记得那些尚未结账的顾客的账单上的一些细节,但顾客一旦结账离去,他们很快就会将账单上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这个太过平常的事情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注意力的问题罢了,但是,在大约一百年前,格式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却小题大做地反复琢磨这个场景,总觉得这事情的背后应该还有一点什么。

        若干年后,勒温的弟子布鲁玛-蔡加尼克做出了一项很著名的实验,她给被试者们分配了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解数学题,或者制作简单的手工模型,但她经常打断他们,让他们停下手里的活计,听从某个新的安排。结果可想而知,到了结束的时间,很多任务都不了了之。但真正的重头戏发生在任务结束几个小时之后——蔡加尼克开始让大家回忆方才做过的那些任务,这才有了那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所谓的蔡加尼克效应:当一个人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因为中途被打断而导致这件事没能完成,那么比之完成的事情,他对未能完成的事情的记忆会比后者清晰一倍。

        是的,对于日常生活而言,心里悬而未决的东西太多,这怎么看都不像一件好事,毕竟人类的天性是“完形地”来观察世界的。让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一张纸上画了三根直线,这三根直线构成了一个近似的并没有完全闭合的三角形,虽然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三角形,只是三根直线罢了,但绝大多数人都会把它看作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没有封闭的部分是我们在自己的心里给它封闭完成的,是我们的意识把这三根直线组合成一个成形的三角形的——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闭合律”。

        “格式塔”是一个德语单词的音译,意思是“完形”,“完形填空”的那个“完形”。世界就像一张永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