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2/2页)
我们分明可以追问:“空”究竟是有是无?熟悉西方哲学的读者一下子就会想到,这是西方哲学里的一个经典论题,即真空是否存在。这一论题下堆砌着许多古代大哲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分析,而在王守仁看来,这既不是他会想到的,也不是他会关心的。他所描述的“空”似乎是一种实有的真空,无垠无滞才是它的本色。
在王守仁看来,王畿认识到了这番道理,钱德洪却还懵懂,所以要专门对钱德洪讲解一遍,提醒他不要一味去做“为善去恶”的笨功夫,也要学学王畿从本质上来理解问题。
而对王畿的叮嘱是,你虽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你自己默默自修也就是了,不要拿这套道理来教育别人。因为只有极少数上等资质的人才能够“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意即一旦捅破了心学的窗户纸,对上述本质问题豁然开朗,马上就知道该怎么立身处世了,那些“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之类的道理不待讲解就自然明白了。颜渊、程颢都未必有这样的资质,更何况其他人。
熟悉《六祖坛经》或读过我的《思辨的禅趣》的读者,一定会觉得王守仁的这番话十分眼熟,这简直就是六祖慧能解释顿悟与渐悟之别的儒家翻版。钱德洪分明是渐悟一派,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王畿则是顿悟一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资质上佳的人适宜顿悟派,资质中下的人适宜渐悟派,因人施教,殊途同归。
王守仁接下来的话更有佛教味道,为自己的毕生学问总结出四句宗旨,仿佛佛陀要门人弟子牢记“三法印”,即佛教三大基本原则,即便自己的思想在将来越传越歪,越传越杂,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三法印”验证所谓的佛法到底是真是假。
然而思想的发展自有规律,远不是其创始人所能左右的。“三法印”很快便形同虚设,王守仁的心学四大宗旨后来也没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四大宗旨,亦即思想史上著名的“四句教”,是非常简单质朴的四句话:
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意即心的本来面目或初始状态是一种宇宙一般的“空”的状态,并没有善恶之分。所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意即当意念在心里发动之后,裹缠着私欲,这才有了善恶之分。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即良知是判断善恶的唯一准绳。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意即扭转错的意念,消除恶的意念,不断“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格物”。
至此我们会发现一个疑点,王守仁一直在讲“止于至善”,心的本来面目明明是“至善”,不知怎么忽然变成“无善无恶”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难题使后来很多学者怀疑“四句教”的真伪,发展成阳明心学中的一大公案。其实仔细考索下来,“无善无恶”与“至善”并不似看上去的那样矛盾,甚至两者就是同样的意思,在心学体系里可以互换来用。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我们分明可以追问:“空”究竟是有是无?熟悉西方哲学的读者一下子就会想到,这是西方哲学里的一个经典论题,即真空是否存在。这一论题下堆砌着许多古代大哲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分析,而在王守仁看来,这既不是他会想到的,也不是他会关心的。他所描述的“空”似乎是一种实有的真空,无垠无滞才是它的本色。
在王守仁看来,王畿认识到了这番道理,钱德洪却还懵懂,所以要专门对钱德洪讲解一遍,提醒他不要一味去做“为善去恶”的笨功夫,也要学学王畿从本质上来理解问题。
而对王畿的叮嘱是,你虽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你自己默默自修也就是了,不要拿这套道理来教育别人。因为只有极少数上等资质的人才能够“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意即一旦捅破了心学的窗户纸,对上述本质问题豁然开朗,马上就知道该怎么立身处世了,那些“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之类的道理不待讲解就自然明白了。颜渊、程颢都未必有这样的资质,更何况其他人。
熟悉《六祖坛经》或读过我的《思辨的禅趣》的读者,一定会觉得王守仁的这番话十分眼熟,这简直就是六祖慧能解释顿悟与渐悟之别的儒家翻版。钱德洪分明是渐悟一派,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王畿则是顿悟一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资质上佳的人适宜顿悟派,资质中下的人适宜渐悟派,因人施教,殊途同归。
王守仁接下来的话更有佛教味道,为自己的毕生学问总结出四句宗旨,仿佛佛陀要门人弟子牢记“三法印”,即佛教三大基本原则,即便自己的思想在将来越传越歪,越传越杂,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三法印”验证所谓的佛法到底是真是假。
然而思想的发展自有规律,远不是其创始人所能左右的。“三法印”很快便形同虚设,王守仁的心学四大宗旨后来也没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四大宗旨,亦即思想史上著名的“四句教”,是非常简单质朴的四句话:
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意即心的本来面目或初始状态是一种宇宙一般的“空”的状态,并没有善恶之分。所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意即当意念在心里发动之后,裹缠着私欲,这才有了善恶之分。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即良知是判断善恶的唯一准绳。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意即扭转错的意念,消除恶的意念,不断“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格物”。
至此我们会发现一个疑点,王守仁一直在讲“止于至善”,心的本来面目明明是“至善”,不知怎么忽然变成“无善无恶”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难题使后来很多学者怀疑“四句教”的真伪,发展成阳明心学中的一大公案。其实仔细考索下来,“无善无恶”与“至善”并不似看上去的那样矛盾,甚至两者就是同样的意思,在心学体系里可以互换来用。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