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第1/2页)
在京师讲学的日子里,毕竟非议的人多,支持的人少,但就在这少量的支持者里出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湛若水。这两人相会正好似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相会,只不过当时扮演李白角色的不是王守仁,而是湛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长王守仁六岁,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湛若水原本和普天之下的读书人一样,只晓得向着科举仕宦的方向努力,无奈会试落榜,心情怏怏之下便前往江门,拜大儒陈献章(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为师。陈献章一边指点他读二程经典,一边启发他说,只有放得下,才能学得来。湛若水心领神会,当下便烧掉了部檄,即进京赶考的准考证,表示自己读书从此不求功名,只求真理。
陈献章要湛若水放下的,正是“今之学者”的“为人”之心。
“为己”与“为人”之别既是“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之别,也可以说是真学者与假学者之别。陈献章有一句名言:“为学莫先于为己、为人之辨。”每个人在读书之前都应该先想清楚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抑或仅仅为了真理。所以陈献章坚决不事科举,虽然他和王守仁有同样的认识,做起来却比后者决绝。倘若王守仁在寻师访友的游历中能够投在陈献章的门下,和湛若水做同学,不知道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想来学术会更醇厚——毕竟他的见解与气质都和陈献章太相似——但建功立业的概率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从师承关系来看,王守仁和湛若水颇有几分渊源。
湛若水的老师陈献章曾经向吴与弼求学,和娄谅是师兄弟的关系。陈献章大约和吴与弼不很投缘,在师门不到半年便回家乡去了。然而在吴与弼下一辈的儒家学者里,以陈献章名望最高,成就最大。只是陈献章太有孔子风范,只讲学而不事著作。他最有名的两句诗是“他时得遂投闲计,只对青山不著书”,他也真是说到做到了,而他的门人弟子竟然也不曾整理出《朱子语类》或式的讲学记录来。
幸而湛若水非但尽得陈献章的真传,还有发扬光大之功。陈献章仿效禅宗的做法,将江门钓台作为自家衣钵传给了湛若水,意味着后者成为江门之学名正言顺的“二祖”。陈献章去世之后,湛若水为他服丧守墓三年,这在儒家礼制里是儿子为父亲服丧的标准。
此时的湛若水已经完全无意于仕途了,却奈何不了母亲大人的“妇人之见”,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京会考,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此时他已是不惑之年。
以授官的情况来看,湛若水的考试成绩较王守仁优,政治前途也更为可观。明代制度,新科进士先到中央各官署实习,一甲考生(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进翰林院,授职修撰、编修,二甲、三甲的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在京师讲学的日子里,毕竟非议的人多,支持的人少,但就在这少量的支持者里出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湛若水。这两人相会正好似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相会,只不过当时扮演李白角色的不是王守仁,而是湛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长王守仁六岁,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湛若水原本和普天之下的读书人一样,只晓得向着科举仕宦的方向努力,无奈会试落榜,心情怏怏之下便前往江门,拜大儒陈献章(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为师。陈献章一边指点他读二程经典,一边启发他说,只有放得下,才能学得来。湛若水心领神会,当下便烧掉了部檄,即进京赶考的准考证,表示自己读书从此不求功名,只求真理。
陈献章要湛若水放下的,正是“今之学者”的“为人”之心。
“为己”与“为人”之别既是“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之别,也可以说是真学者与假学者之别。陈献章有一句名言:“为学莫先于为己、为人之辨。”每个人在读书之前都应该先想清楚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抑或仅仅为了真理。所以陈献章坚决不事科举,虽然他和王守仁有同样的认识,做起来却比后者决绝。倘若王守仁在寻师访友的游历中能够投在陈献章的门下,和湛若水做同学,不知道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想来学术会更醇厚——毕竟他的见解与气质都和陈献章太相似——但建功立业的概率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从师承关系来看,王守仁和湛若水颇有几分渊源。
湛若水的老师陈献章曾经向吴与弼求学,和娄谅是师兄弟的关系。陈献章大约和吴与弼不很投缘,在师门不到半年便回家乡去了。然而在吴与弼下一辈的儒家学者里,以陈献章名望最高,成就最大。只是陈献章太有孔子风范,只讲学而不事著作。他最有名的两句诗是“他时得遂投闲计,只对青山不著书”,他也真是说到做到了,而他的门人弟子竟然也不曾整理出《朱子语类》或式的讲学记录来。
幸而湛若水非但尽得陈献章的真传,还有发扬光大之功。陈献章仿效禅宗的做法,将江门钓台作为自家衣钵传给了湛若水,意味着后者成为江门之学名正言顺的“二祖”。陈献章去世之后,湛若水为他服丧守墓三年,这在儒家礼制里是儿子为父亲服丧的标准。
此时的湛若水已经完全无意于仕途了,却奈何不了母亲大人的“妇人之见”,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京会考,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此时他已是不惑之年。
以授官的情况来看,湛若水的考试成绩较王守仁优,政治前途也更为可观。明代制度,新科进士先到中央各官署实习,一甲考生(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进翰林院,授职修撰、编修,二甲、三甲的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