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十一 (第2/2页)

雨之心,不妨像经典所载那样,停掉不急之政,广开纳谏之门,昭雪冤案,禁止奢靡,然后再向山川神灵祷告。民间那些愚昧的求雨之法不妨听之任之,倒也不必强行禁止。”

        那么,天与人是否真的各行其道呢?王守仁并不曾走到这般彻底的唯物论:“您平日里的修养、言行只要无愧于神明,又深怀戒惧之心,那么上天纵然降下旱灾,也自有其定数,只要您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十天半月的光景总能使上天感应而落雨的。我倘若真懂什么求雨秘术,哪会坐视百姓受灾而不救呢?我这两天也会诚心祈雨,以助您的诚意。您只要悉心为民祈求上苍,不被方士们的邪说蛊惑,收敛急功近利之心,那么,天道虽远,一定会为您的精诚所感动。”

        王守仁毕竟还是相信天道的,只是怀着孔子“天道远,人道迩”的心思,尽人事以听天命,并不以为人可以通过纯粹的技术手段来影响天上的阴晴。

        佟太守其实也不算全错,因为远在汉代,技术性的求雨当真属儒家的本分,董仲舒《春秋繁露》有相当篇幅都可以看作“求雨技术详解”。平民百姓更没有那么多的理性知识,眼睁睁看着和尚懂得求雨,道士懂得求雨,如果儒者不懂求雨的话,那真叫“百无一用是书生”了。而儒家神道设教,原本就有一套心怀善意的愚民纲领,儒家官员纵使心里有一万个不信,在百姓面前总要虚应故事,摆摆姿态。只不过时间久了,相当多的儒者也和愚夫愚妇一样对那些神道设教的把戏信以为真,这位佟太守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综上,从这两篇求雨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王守仁虽然一再强调“立诚”,却绝不是程颐那种迂直的儒者,很清楚在哪些事情上应该揣着明白装糊涂,这倒不能说是虚伪,毕竟孔子就是这样做并且这样教导的。

        无论如何,祈雨则得雨,心情总是好的,何况原本就挟着胜利的愉悦。《时雨堂记》虽然只是虚应故事,《喜雨》三首七律却是发自性情的文字:

        即看一雨洗兵戈,便觉光风转石萝。

        顺水飞樯来买舶,绝江喧浪舞渔蓑。

        片云东望怀梁国,五月南征想伏波。

        长拟归耕犹未得,云门初伴渐无多。

        辕门春尽犹多事,竹院空闲未得过。

        特放小舟乘急浪,始闻幽碧出层萝。

        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

        莫谓可塘终据险,地形原不胜人和。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带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忻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少时梦想忽然涌上心头,“五月南征想伏波”,自己刚刚打完的这一仗难道不正有几分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南征的气势吗?看春雨牵动了农家的笑颜,凯旋的歌声仿佛也冲散了自己曾经有过的东山归隐的念头。这一仗见得地利不如人和,而横水、桶冈、浰头那些叛军所倚仗的地利,难道比可塘洞还险要许多吗?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