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2/2页)
袭取之之易也!予未暇以得举为三子喜,而先以失助为予憾;三子亦无喜于其得举,而方且憾于其去予也。漆雕开有言“吾斯之未能信”,斯三子之心欤?曾点志于咏歌浴沂,而夫子喟然与之,斯予与三子之冥然而契,不言而得之者欤?三子行矣,遂使举进士,任职就列,吾知其能也,然而非所欲也。使遂不进而归,咏歌优游有日,吾知其乐也,然而未可必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三子则焉往而非学矣,而予终寡于同志之助也!三子行矣。“深潜刚克,高明柔克”,非箕子之言乎?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焉往而非学矣。苟三子之学成,虽不吾迩,其为同志之助也,不多乎哉!
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几个要点:
1. 儒学自从二程、朱熹以后,师友之道不复存在,儒家经典也沦为应试工具。一言以蔽之,儒学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2. 复兴儒学以立志为先,有志者事竟成。
3. 自己从求学伊始便渴求知音,但志同道合的人寥寥无几。
4. 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话来做自我宽慰,用使命感来增强自己应对困难的信心。
5. 最后叮嘱三名弟子去北京见湛若水,可见王守仁此时对湛若水的推崇。
全文核心之核心便是流露出一种极尽孤独的使命感,觉得全世界都对自己或为难或冷漠——这是孔子、孟子都曾有过的特殊心态——大道衰微,古风无存,谁来弘扬大道,谁来存续古风,答案自然是孟子那句“舍我其谁”。
将逆境的缘故道德化,这是一种既行之有效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机制。正如我们看到昔日的同学飞黄腾达,而自己依然做着一份低薪而辛苦的工作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告诉自己,我们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出于兴趣或某种强烈的道德驱动力才选择了这份工作,正是这样的选择使我们区别于那些因唯利是图而面目可憎的人。我们的逆境愈是煎熬,道德解释力便愈是强大。
诚然,强大的使命感是逆境中最有效的兴奋剂。我们不妨检点一下历代知识分子在相似处境下的生存方略:屈原、贾谊是一类,因忠见斥,因才遭忌,在自怨自艾中一发而不可收拾。王守仁在贬谪的路上取道沅、湘,写有一篇《吊屈平赋》,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垒块,但怨气就这样以文辞发泄出来了,人并不曾真的步上屈原、贾谊的后尘。苏轼是另一类,天性豁达,万事全想得开,到哪里都不失名士派头,当然,宋代社会的文明程度远较明代高,这也是苏轼得以极尽放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原因。在性格、气质上,王守仁与苏轼可谓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前者以拙胜,后者以巧胜,苏轼的心灵鸡汤王守仁是注定喝不来的。第三类是许许多多通晓人情世故的凡夫俗子,其实只要对官场规则够通透,就会知道权力博弈难免起伏不定,既然“朝中有人”,一时失势后总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死灰复燃。
但王守仁显然不是凡夫俗子,人情世故于他而言只是小人伎俩,既不在意,亦不必在意。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袭取之之易也!予未暇以得举为三子喜,而先以失助为予憾;三子亦无喜于其得举,而方且憾于其去予也。漆雕开有言“吾斯之未能信”,斯三子之心欤?曾点志于咏歌浴沂,而夫子喟然与之,斯予与三子之冥然而契,不言而得之者欤?三子行矣,遂使举进士,任职就列,吾知其能也,然而非所欲也。使遂不进而归,咏歌优游有日,吾知其乐也,然而未可必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三子则焉往而非学矣,而予终寡于同志之助也!三子行矣。“深潜刚克,高明柔克”,非箕子之言乎?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焉往而非学矣。苟三子之学成,虽不吾迩,其为同志之助也,不多乎哉!
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几个要点:
1. 儒学自从二程、朱熹以后,师友之道不复存在,儒家经典也沦为应试工具。一言以蔽之,儒学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2. 复兴儒学以立志为先,有志者事竟成。
3. 自己从求学伊始便渴求知音,但志同道合的人寥寥无几。
4. 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话来做自我宽慰,用使命感来增强自己应对困难的信心。
5. 最后叮嘱三名弟子去北京见湛若水,可见王守仁此时对湛若水的推崇。
全文核心之核心便是流露出一种极尽孤独的使命感,觉得全世界都对自己或为难或冷漠——这是孔子、孟子都曾有过的特殊心态——大道衰微,古风无存,谁来弘扬大道,谁来存续古风,答案自然是孟子那句“舍我其谁”。
将逆境的缘故道德化,这是一种既行之有效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机制。正如我们看到昔日的同学飞黄腾达,而自己依然做着一份低薪而辛苦的工作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告诉自己,我们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出于兴趣或某种强烈的道德驱动力才选择了这份工作,正是这样的选择使我们区别于那些因唯利是图而面目可憎的人。我们的逆境愈是煎熬,道德解释力便愈是强大。
诚然,强大的使命感是逆境中最有效的兴奋剂。我们不妨检点一下历代知识分子在相似处境下的生存方略:屈原、贾谊是一类,因忠见斥,因才遭忌,在自怨自艾中一发而不可收拾。王守仁在贬谪的路上取道沅、湘,写有一篇《吊屈平赋》,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垒块,但怨气就这样以文辞发泄出来了,人并不曾真的步上屈原、贾谊的后尘。苏轼是另一类,天性豁达,万事全想得开,到哪里都不失名士派头,当然,宋代社会的文明程度远较明代高,这也是苏轼得以极尽放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原因。在性格、气质上,王守仁与苏轼可谓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前者以拙胜,后者以巧胜,苏轼的心灵鸡汤王守仁是注定喝不来的。第三类是许许多多通晓人情世故的凡夫俗子,其实只要对官场规则够通透,就会知道权力博弈难免起伏不定,既然“朝中有人”,一时失势后总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死灰复燃。
但王守仁显然不是凡夫俗子,人情世故于他而言只是小人伎俩,既不在意,亦不必在意。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