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七 (第1/2页)

        武宗离开南京之后,一路上沉浸在“凯旋”的喜悦里,玩得越发兴致盎然。乐极生悲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他在清江浦上独自操舟捕鱼的时候,不小心踩翻了船,被“虚舟”扣在了水里。后船上的侍卫连忙跳水救人,武宗虽被救了起来,却因为连呛带吓竟然一病不起了。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二月十日,武宗终于病怏怏地回了北京,结束了这一场长达一年半的南巡闹剧。翌年三月十三日,年方而立的武宗便告驾崩,而他死后甚至比生前给他的帝国制造的难题更棘手:武宗既无子嗣,亦无兄弟,合法继承人就这样忽然没了着落。内阁与皇太后商议之下,从湖广安陆迎请武宗的堂兄弟、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进京嗣位,这便是后来以崇奉道教、迷恋修仙、宠信严嵩而著名的世宗皇帝。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嫡长子。其时朱祐杬已故,朱厚熜亦已袭爵。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从封国安陆启程赴京,四月二十二日登奉天殿即皇帝位。谁都不曾预料到的是,这位新皇在登基伊始便给朝臣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仅在即位后的第五天,朱厚熜便下令礼官集议对兴献王的称谓和典礼。

        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个仪节上的细节罢了,然而在“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的儒家传统里,这个问题直接关乎意识形态的核心纲领,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所谓称谓和典礼,具体内容是,朱厚熜已由藩王入承大统,拜祭生父时应该如何行礼;其母蒋氏马上也要进京了,如果他是皇帝,其母是皇太后,其父是诸侯王,一家之内岂非尊卑失序?

        尊卑长幼问题正是儒家的核心意识形态,一旦行差踏错,不仅朱厚熜自己无法接受,也会给全天下乃至身后万世传下笑柄。竟,以堂弟继承堂兄,以旁支继承大宗,一切事出非常,非但没有现成的典礼可以因循,通观前代典章制度也找不出足够合宜的先例可资参照。

        礼仪事务照例由礼部负责,礼部尚书毛澄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敢自作主张,转而向内阁首辅杨廷和请示。作为当时最有权势的朝臣,杨廷和在这个非常时期摆出了独裁专断的姿态,叮嘱毛澄以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继位历史为依据即可,如果有谁提出异议,谁就是奸谀小人,应当毫不留情地予以诛戮。

        诚然,杨廷和不仅在解决方案上援引前代范例,就连这个正邪不两立的姿态也得自古代名臣大儒在处理同类问题时给后人留下的优良传统。当初宋仁宗没有子嗣,收养了堂兄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为子。仁宗去世之后,赵曙继位,是为英宗。英宗应该如何称呼自己的生父赵允让,这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政治波澜。司马光、贾黯等人认为英宗应该仅称养父为父,欧阳修、韩琦等人则认为对养父母和亲生父母皆应以父母相称。

        斗争异乎寻常地尖锐,司马光一派痛斥欧阳修等人是败坏朝纲的卑鄙小人,应当将其通通斩首以谢天下。

        司马光是千古名臣,杨廷和效法司马光应该算不上什么过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皇族称谓问题确属“国本”,不但是国家政治的核心问题,亦是世道人心的基本准绳,如何维护都不为过。古今差异往往如此,正如今人视领土问题为原则问题,没有任何条件可谈,古人却往往将领土视为一种财产,既然是财产,当然可以买卖、转让甚至抛弃;今人看古人这些皇族称谓上的争议,往往觉得愚蠢、无聊,在古人看来却是断然不可让步的原则问题。试想一下,倘若作为天下表率的天子可以有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