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第1/2页)
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湛若水接受任命,远赴安南为安南新王行册封事。这一去山长水远,再聚首不知会在何年何月。对王守仁而言,这一场分别分明意味着理想受挫,意味着圣学光芒燃而复熄。湛若水也走得无可奈何,这一项从北京赴安南的使命,单程足足耗费了一年零四个月本该与王守仁一起昌明圣学的时光,又花了另外的一年多才重返北京,途中与王守仁再会于滁阳,夜论儒学与佛学之别,那已是正德九年(1514年)春天的事了。
北京之别,王守仁以一篇《别湛甘泉序》相赠,索性以狂者胸次针砭时弊,于自己真实的学术心得再不做半点遮掩。如果说数月前为陆九渊翻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一次他甘犯更大的众怒,真有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雄意气:
这篇文字涉及一点儒学背景,首先给出了一个儒学道统的谱系:圣人之学由孔子传给颜渊,随着颜渊之死而宣告终结。孔子之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将“忠恕之道”传承下来,到孟子而宣告终结。一千多年之后,周敦颐和程颢重新发现了圣人之学。自此以后,关于圣学的论述辨析日渐烦琐,圣学宗旨反而晦暗不明,学术益发支离无本,变成一门很难的功课。
儒学讲道统谱系是从唐代韩愈开始的,一般认为这是受了禅宗的影响。韩愈首倡儒家道统,把自己作为遥接孟子的道统传人,及至宋代,朱熹提出汉唐不传道统,而以二程直接孟子。当程朱理学成为官学之后,朱熹的道统论遂成为万世不刊之论。我们明白了这个背景,就会晓得王守仁重立道统在当时是什么性质的举动。七年之后,王守仁再谈自己的道统论,那时候他的胆子更大,公然以陆九渊直接孟子。(《象山文集序》)
文中所谓“一贯之旨”,出自《论语·里仁》,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只应了一声,并不多问。待孔子出门,门人问曾子刚才孔子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道出了一句名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即孔子的全部学术皆由“忠恕”一以贯之。“恕”在这里并非现代汉语里“宽恕”的意思,而是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以待己,恕以待人,这正是孔子所推崇的“仁”。
《论语·卫灵公》还有一段可资参照的话。孔子对子贡讲:“你以为我是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很诧异:“难道不是吗?”孔子答道:“当然不是,我只是一以贯之罢了。”
孔子确实博学,是他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知识精英,所以子贡的理解并不错,他确实是个博闻强识的人。而孔子强调的是,所有的博闻强识在他而言都不是零散知识的堆砌,而是由一个思想主线贯穿起来的。
儒家的知识体系非常繁复,甚至早在孔子的时代,儒学就已经是当时最难掌握的学问了,稍稍发展一下就是“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的局面,大到两国邦交,小到穿衣吃饭,一言一行、一衣一帽都有无数的规矩。但这一切都围绕着一条思想主线,即忠恕之道。倘若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湛若水接受任命,远赴安南为安南新王行册封事。这一去山长水远,再聚首不知会在何年何月。对王守仁而言,这一场分别分明意味着理想受挫,意味着圣学光芒燃而复熄。湛若水也走得无可奈何,这一项从北京赴安南的使命,单程足足耗费了一年零四个月本该与王守仁一起昌明圣学的时光,又花了另外的一年多才重返北京,途中与王守仁再会于滁阳,夜论儒学与佛学之别,那已是正德九年(1514年)春天的事了。
北京之别,王守仁以一篇《别湛甘泉序》相赠,索性以狂者胸次针砭时弊,于自己真实的学术心得再不做半点遮掩。如果说数月前为陆九渊翻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一次他甘犯更大的众怒,真有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雄意气:
这篇文字涉及一点儒学背景,首先给出了一个儒学道统的谱系:圣人之学由孔子传给颜渊,随着颜渊之死而宣告终结。孔子之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将“忠恕之道”传承下来,到孟子而宣告终结。一千多年之后,周敦颐和程颢重新发现了圣人之学。自此以后,关于圣学的论述辨析日渐烦琐,圣学宗旨反而晦暗不明,学术益发支离无本,变成一门很难的功课。
儒学讲道统谱系是从唐代韩愈开始的,一般认为这是受了禅宗的影响。韩愈首倡儒家道统,把自己作为遥接孟子的道统传人,及至宋代,朱熹提出汉唐不传道统,而以二程直接孟子。当程朱理学成为官学之后,朱熹的道统论遂成为万世不刊之论。我们明白了这个背景,就会晓得王守仁重立道统在当时是什么性质的举动。七年之后,王守仁再谈自己的道统论,那时候他的胆子更大,公然以陆九渊直接孟子。(《象山文集序》)
文中所谓“一贯之旨”,出自《论语·里仁》,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只应了一声,并不多问。待孔子出门,门人问曾子刚才孔子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道出了一句名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即孔子的全部学术皆由“忠恕”一以贯之。“恕”在这里并非现代汉语里“宽恕”的意思,而是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以待己,恕以待人,这正是孔子所推崇的“仁”。
《论语·卫灵公》还有一段可资参照的话。孔子对子贡讲:“你以为我是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很诧异:“难道不是吗?”孔子答道:“当然不是,我只是一以贯之罢了。”
孔子确实博学,是他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知识精英,所以子贡的理解并不错,他确实是个博闻强识的人。而孔子强调的是,所有的博闻强识在他而言都不是零散知识的堆砌,而是由一个思想主线贯穿起来的。
儒家的知识体系非常繁复,甚至早在孔子的时代,儒学就已经是当时最难掌握的学问了,稍稍发展一下就是“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的局面,大到两国邦交,小到穿衣吃饭,一言一行、一衣一帽都有无数的规矩。但这一切都围绕着一条思想主线,即忠恕之道。倘若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