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第2/2页)
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这篇文章的全部逻辑,都基于静坐冥想之中的万物一体的神秘体验,所以不断将世人囿于管见而割裂的东西重新融为一体。文章题为《尊经阁记》,开宗明义,先解释“经”的含义。
什么是“经”,常人都知道是指儒家经典,但王守仁取了更深一层的解释: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则。接下来的推理就剑走偏锋了:经,即永恒不变的规则,当它表现在天的时候,就叫作命;当它表现在人的身上,就叫作性;当它表现为人身的主宰时,就叫作心。所以,心、性、命,说法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
现代人来看这个推演,最多觉得有点费解,但在古人看来,这就多少有点骇人听闻了。古人一般并不认为这三者是同一回事,其中争议较少的是“命”,是指人力无法改变的注定性,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会将某些事情的发生解释为“命中注定”。曹魏年间,李康写过一篇很有名的《运命论》,开篇就是“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意即社会是太平还是动乱,这是由“运”决定的;人生是困厄还是顺遂,这是由“命”决定的;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高是低,这是由时机来决定的。
人生的穷达祸福总有人力所不及的成分,最诡谲的情形譬如民谚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再如一个人辛勤耕耘了一生,结果一事无成,另有人一味游手好闲,偏偏中了彩票大奖,这该怎么解释呢?那就归结于“命”好了。
至于“心”与“性”,这却是思想史上一对很纠结的概念。《中庸》首句正是“天命之性”,意即性是天所赋予人的。在程朱理学里,天理着落在具体的事物上,便构成了这一事物的“性”,所以有“性即理”这个命题。今天我们骂一个人“没有人性”,这话便有着程朱理学上的源头,意味着这个挨骂的人不具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天理”。
在这个体系里,“性”是抽象的、规则性的东西,“心”则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心”是理与气的结合,可思可感,具有认识能力。然而在心学系统里,陆九渊认为“心”与“性”的差别只是语词上的差别,实则都是一回事,所以说“性即理”亦可,“心即理”亦可。这一字之差,背后藏着的却是理学与心学的一个根本分歧。
理学以支离、分裂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看到世界既有抽象的、规则性的理,又有具体的、质料性的气,理与气的结合才构成了我们的宇宙;心学以笼统的、综合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看到天地万物与我同为一体,不分彼此,“心”与“性”的划分自然没必要了。
所以王守仁在这里所讲的“经”,其实就是朱熹所谓的“理”,只不过王守仁用这个概念统摄了一切,达到了无远弗届的程度。在他看来,“经”,或者说“理”,永恒不变,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人们把它的每一种状态都误认为一种单独的事物,所以才分别取了名字。我们大约可以用水来做类比,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但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如果一个人把冰和水看作不同的事物,那就犯了理学家惯犯的错误。再如月亮,如果一个人把新月、残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当作不同的事物,那就错了。王守仁就是要告诉大家,概念是人强行划分的,性状是因时因地变化的,月亮永远都是那个月亮,满月并不比残月多一分,残月也不比满月少一分。
王守仁正是在这个逻辑上不断推演:经,或者说理,当它呈现于情感中,就是恻隐、羞耻、憎恶、是非;呈现于事情上,就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呈现于阴阳消长,就是《周易》;呈现于政务,就是《尚书》;呈现于吟咏性情,就是;呈现于礼仪,就是《礼经》;呈现于欣喜平和的律动,就是《乐经》;呈现于辨别真伪正邪,就是《春秋》。
王守仁以这样的逻辑来阐发儒家六经,将作为文本的六经看作天理在不同情境里的不同呈现,于是,人们之所以尊奉六经,并非尊奉其文本,而是尊奉文本背后的天理。作为文本的儒家六经好比古代圣人记载天理的账簿,后人独独尊奉账簿,却不晓得循着账簿发掘天理的宝藏,买椟还珠而不自知。
六经的实体就是天理,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应当借助六经的文本来彰明心中的天理,然而世人像某些愚蠢的富家子弟,任凭家业败散,却指着账簿说:“这就是我家的全部产业啊!”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这篇文章的全部逻辑,都基于静坐冥想之中的万物一体的神秘体验,所以不断将世人囿于管见而割裂的东西重新融为一体。文章题为《尊经阁记》,开宗明义,先解释“经”的含义。
什么是“经”,常人都知道是指儒家经典,但王守仁取了更深一层的解释: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则。接下来的推理就剑走偏锋了:经,即永恒不变的规则,当它表现在天的时候,就叫作命;当它表现在人的身上,就叫作性;当它表现为人身的主宰时,就叫作心。所以,心、性、命,说法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
现代人来看这个推演,最多觉得有点费解,但在古人看来,这就多少有点骇人听闻了。古人一般并不认为这三者是同一回事,其中争议较少的是“命”,是指人力无法改变的注定性,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会将某些事情的发生解释为“命中注定”。曹魏年间,李康写过一篇很有名的《运命论》,开篇就是“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意即社会是太平还是动乱,这是由“运”决定的;人生是困厄还是顺遂,这是由“命”决定的;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高是低,这是由时机来决定的。
人生的穷达祸福总有人力所不及的成分,最诡谲的情形譬如民谚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再如一个人辛勤耕耘了一生,结果一事无成,另有人一味游手好闲,偏偏中了彩票大奖,这该怎么解释呢?那就归结于“命”好了。
至于“心”与“性”,这却是思想史上一对很纠结的概念。《中庸》首句正是“天命之性”,意即性是天所赋予人的。在程朱理学里,天理着落在具体的事物上,便构成了这一事物的“性”,所以有“性即理”这个命题。今天我们骂一个人“没有人性”,这话便有着程朱理学上的源头,意味着这个挨骂的人不具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天理”。
在这个体系里,“性”是抽象的、规则性的东西,“心”则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心”是理与气的结合,可思可感,具有认识能力。然而在心学系统里,陆九渊认为“心”与“性”的差别只是语词上的差别,实则都是一回事,所以说“性即理”亦可,“心即理”亦可。这一字之差,背后藏着的却是理学与心学的一个根本分歧。
理学以支离、分裂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看到世界既有抽象的、规则性的理,又有具体的、质料性的气,理与气的结合才构成了我们的宇宙;心学以笼统的、综合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看到天地万物与我同为一体,不分彼此,“心”与“性”的划分自然没必要了。
所以王守仁在这里所讲的“经”,其实就是朱熹所谓的“理”,只不过王守仁用这个概念统摄了一切,达到了无远弗届的程度。在他看来,“经”,或者说“理”,永恒不变,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人们把它的每一种状态都误认为一种单独的事物,所以才分别取了名字。我们大约可以用水来做类比,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但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如果一个人把冰和水看作不同的事物,那就犯了理学家惯犯的错误。再如月亮,如果一个人把新月、残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当作不同的事物,那就错了。王守仁就是要告诉大家,概念是人强行划分的,性状是因时因地变化的,月亮永远都是那个月亮,满月并不比残月多一分,残月也不比满月少一分。
王守仁正是在这个逻辑上不断推演:经,或者说理,当它呈现于情感中,就是恻隐、羞耻、憎恶、是非;呈现于事情上,就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呈现于阴阳消长,就是《周易》;呈现于政务,就是《尚书》;呈现于吟咏性情,就是;呈现于礼仪,就是《礼经》;呈现于欣喜平和的律动,就是《乐经》;呈现于辨别真伪正邪,就是《春秋》。
王守仁以这样的逻辑来阐发儒家六经,将作为文本的六经看作天理在不同情境里的不同呈现,于是,人们之所以尊奉六经,并非尊奉其文本,而是尊奉文本背后的天理。作为文本的儒家六经好比古代圣人记载天理的账簿,后人独独尊奉账簿,却不晓得循着账簿发掘天理的宝藏,买椟还珠而不自知。
六经的实体就是天理,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应当借助六经的文本来彰明心中的天理,然而世人像某些愚蠢的富家子弟,任凭家业败散,却指着账簿说:“这就是我家的全部产业啊!”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