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第2/2页)
这正是传统儒家所标榜的君子操守:坚守心中的正道,生死祸福一任命运的安排。今天被心灵鸡汤化的儒学会用那句最常被引述的人生指南来解释吴与弼的做法: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不妨改变你的内心。这样貌似解释得通,其实两者大异其趣。
首先出发点就不一样,前者是以道德原则为旨归的,后者是以功利原则为旨归的。
依照后者的逻辑,倘若我们生活在一个众暴寡、强凌弱的社会,就该欣然接受这种价值观,以求自己心情舒畅。前者则不然,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所当坚守的价值观只有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吴与弼所做的,只不过是找到并坚守了这个价值观而已,用他留下来的语录里一句颇有诗意的形容,正是“请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所以孔子最恨乡愿,“恶紫之夺朱”,实在是真知灼见。
吴与弼在江心遇险的时候,心中一定想到了程颐。程颐被贬到涪州的途中,也在长江上遇到了同样的险情,舟中人号哭不止,却见程颐正襟危坐,神态如常。脱险上岸之后,同舟的一位老者问程颐道:“刚刚在危急关头,您却毫无惧色,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程颐的回答很简洁:“我只是心存诚敬罢了。”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高潮还在下文。老者掉了一句机锋:“心存诚敬当然是好的,却不如无心。”程颐还想拉住老者仔细聊聊,老者却自顾自地离开了。(《伊川学案·下》)
心存诚敬,是以诚敬抑制恐惧,恐惧心不曾消灭,只是潜隐,也许哪天还会萌生出来,就像“见猎心喜”的故事昭示的那样。那位老者应当是参过禅的,完全一副耍机锋、斗公案的做派,但道理倒也没错。
卧轮禅师有一个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听到之后,说这样不好,这就把禅参死了,于是他也念了一个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程颐在江心遇险,正是以“对境心不起”的修养来应对,那位老者自然应该是“对境心数起”了,一个浪头打来时也随着众人一起号哭,毕竟怕嘛,而与众人不同的是,他在号过之后,哭过之后,就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该做什么还继续做什么去。
事实上,理学家也追求这种“无心”的境界,二程将会反复阐述,阳明心学将会再次强调,只不过这种境界过于超凡脱俗,既很难起效,也很难在逻辑上自圆其说,以至于无论禅师也好,儒者也罢,凡是认真的修炼几乎都走的是“心存诚敬”与“对境心不起”一途,其中佼佼者可以达到“无心”之境。
事情的另一面是,究竟走上哪一条路也与自身的性情有极大的关系。程颐和吴与弼都不是能走轻灵路线的人,故而通往“无心”之路尤较常人难。幸而天道酬勤,这两位笃实做派的儒者最后都走到了“无心”这一步。这样的旅程,也是王守仁将要重蹈的。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这正是传统儒家所标榜的君子操守:坚守心中的正道,生死祸福一任命运的安排。今天被心灵鸡汤化的儒学会用那句最常被引述的人生指南来解释吴与弼的做法: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不妨改变你的内心。这样貌似解释得通,其实两者大异其趣。
首先出发点就不一样,前者是以道德原则为旨归的,后者是以功利原则为旨归的。
依照后者的逻辑,倘若我们生活在一个众暴寡、强凌弱的社会,就该欣然接受这种价值观,以求自己心情舒畅。前者则不然,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所当坚守的价值观只有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吴与弼所做的,只不过是找到并坚守了这个价值观而已,用他留下来的语录里一句颇有诗意的形容,正是“请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所以孔子最恨乡愿,“恶紫之夺朱”,实在是真知灼见。
吴与弼在江心遇险的时候,心中一定想到了程颐。程颐被贬到涪州的途中,也在长江上遇到了同样的险情,舟中人号哭不止,却见程颐正襟危坐,神态如常。脱险上岸之后,同舟的一位老者问程颐道:“刚刚在危急关头,您却毫无惧色,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程颐的回答很简洁:“我只是心存诚敬罢了。”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高潮还在下文。老者掉了一句机锋:“心存诚敬当然是好的,却不如无心。”程颐还想拉住老者仔细聊聊,老者却自顾自地离开了。(《伊川学案·下》)
心存诚敬,是以诚敬抑制恐惧,恐惧心不曾消灭,只是潜隐,也许哪天还会萌生出来,就像“见猎心喜”的故事昭示的那样。那位老者应当是参过禅的,完全一副耍机锋、斗公案的做派,但道理倒也没错。
卧轮禅师有一个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听到之后,说这样不好,这就把禅参死了,于是他也念了一个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程颐在江心遇险,正是以“对境心不起”的修养来应对,那位老者自然应该是“对境心数起”了,一个浪头打来时也随着众人一起号哭,毕竟怕嘛,而与众人不同的是,他在号过之后,哭过之后,就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该做什么还继续做什么去。
事实上,理学家也追求这种“无心”的境界,二程将会反复阐述,阳明心学将会再次强调,只不过这种境界过于超凡脱俗,既很难起效,也很难在逻辑上自圆其说,以至于无论禅师也好,儒者也罢,凡是认真的修炼几乎都走的是“心存诚敬”与“对境心不起”一途,其中佼佼者可以达到“无心”之境。
事情的另一面是,究竟走上哪一条路也与自身的性情有极大的关系。程颐和吴与弼都不是能走轻灵路线的人,故而通往“无心”之路尤较常人难。幸而天道酬勤,这两位笃实做派的儒者最后都走到了“无心”这一步。这样的旅程,也是王守仁将要重蹈的。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