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第1/2页)
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王守仁不禁产生了离世远去的念头,唯一的阻碍就是对祖母和父亲的牵挂。史料虽然并未记载王守仁是否牵挂他的妻子,但这样的境况已经足以使我们想到佛陀还在做王子的时候了。
佛陀显然决绝得多,抛家舍业、抛妻弃子,为了追寻真理,不惜舍弃一切。相较之下,王守仁虽然优柔寡断,却正是从对这份优柔寡断的反思里发现了真理:“对骨肉之情的依恋始于孩提,倘若这份依恋之情可以去除的话,人类岂不就会灭绝了?”
翌年,王守仁搬到了西湖边上住,在稠密的人烟里复苏了兼济天下的胸怀。
虽然他还常常游览周边的知名寺院,但心态已经不复从前。当地有一位禅僧,每天既不讲话,也不睁眼,如是者坐关三年。若换作登临九华山时候的王守仁,一定满怀敬畏地向这位高僧讨教一点什么,但毕竟时过境迁,他竟然以呵斥的语气对高僧说:“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这正是禅宗“棒喝”的手段,和尚受了惊吓,不觉睁开了眼,张开了口,和王守仁攀谈起来。
王守仁问和尚家里还有谁在,和尚答道母亲尚在,王守仁再问他可否挂念母亲,和尚答道不能不挂念,于是王守仁从这一点骨肉亲情的天性来做开导,和尚边哭边谢,当天就还俗回家了。
当然,在虔诚的佛教徒看来,这并不说明王守仁掌握了最高真理,而仅仅说明这个和尚心志不坚、道行太浅。倘若站在今天价值多元化的立场,我们会觉得王守仁实在多管闲事,何不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何必非要扭转别人的价值观呢?
人际沟通总是一种不自觉的以己度人的过程,王守仁自己挂念父母,以至于相信所有人在心底深处都存在同样的挂念,但是,倘若他面对的不是这个修闭口禅的和尚,而是武则天的儿子,恐怕就是另一种结果了。以今天的知识来看,亨利·哈罗1958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学刊的革命性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它证明了温柔的肢体接触对于母婴依恋感的形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即便是喂养行为也不能与之相比。可以由此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很少得到父母的温柔爱抚,那么彼此之间就很难形成牢固的亲情纽带。
当然,我们不能以二十世纪的知识苛责明代人,只是没理由在今天仍然把眼界囿于古代社会——不得不说这是很多好古之人常犯的错误。话说回来,作为与王守仁同时代的人,那个修闭口禅的和尚其实完全可以有反驳的理由。
无论如何,在这一场对话里,和尚因为三年来只是打坐,不读书、不学习,以至于吃了没文化的亏。他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在佛教典籍上,其实大有反驳的余地。
譬如骨肉亲情的问题,佛陀虽然抛妻弃子,貌似做了一件有悖人伦、刻薄寡恩的事情,但他在得道之后回来度化妻子和儿子,使他们也能跳脱轮回苦海,这难道不比守着家人一起在苦海里受罪更好?
话只要说到这层,就会触及儒家与佛家最根本的矛盾:两者的宇宙观不同,他们对价值观的不同取舍其实源于对宇宙真相的不同理解。
儒家认为人就活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存环境就只有这一片大地,如果人人都信佛,都不再生儿育女了,那么人类当然就要灭绝了,所以佛教是邪恶的,应该被人类断然抛弃。而在佛教看来,宇宙是无限的,生存环境是无限的,生命也是无限的,生命永远在六道当中轮回不息。生活的本质就是受苦,又因为轮回的缘故,这辈子受完了苦,下辈子、下下辈子乃至永远都会继续受苦;在我们这个世界受完了苦,还会轮回到其他世界受苦,生命不息,受苦不止,就连自杀也不能使人解脱,因为这一世的生命完结了,还会轮回到下一世受苦。所谓“苦海无边”,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不再受苦,就必须摆脱轮回。
轮回的本质是因果链条,对因果的认识是佛陀最核心的创见。因果是环环相扣的,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链条的作用在佛教里称为业力。那么,要想摆脱轮回,就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王守仁不禁产生了离世远去的念头,唯一的阻碍就是对祖母和父亲的牵挂。史料虽然并未记载王守仁是否牵挂他的妻子,但这样的境况已经足以使我们想到佛陀还在做王子的时候了。
佛陀显然决绝得多,抛家舍业、抛妻弃子,为了追寻真理,不惜舍弃一切。相较之下,王守仁虽然优柔寡断,却正是从对这份优柔寡断的反思里发现了真理:“对骨肉之情的依恋始于孩提,倘若这份依恋之情可以去除的话,人类岂不就会灭绝了?”
翌年,王守仁搬到了西湖边上住,在稠密的人烟里复苏了兼济天下的胸怀。
虽然他还常常游览周边的知名寺院,但心态已经不复从前。当地有一位禅僧,每天既不讲话,也不睁眼,如是者坐关三年。若换作登临九华山时候的王守仁,一定满怀敬畏地向这位高僧讨教一点什么,但毕竟时过境迁,他竟然以呵斥的语气对高僧说:“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这正是禅宗“棒喝”的手段,和尚受了惊吓,不觉睁开了眼,张开了口,和王守仁攀谈起来。
王守仁问和尚家里还有谁在,和尚答道母亲尚在,王守仁再问他可否挂念母亲,和尚答道不能不挂念,于是王守仁从这一点骨肉亲情的天性来做开导,和尚边哭边谢,当天就还俗回家了。
当然,在虔诚的佛教徒看来,这并不说明王守仁掌握了最高真理,而仅仅说明这个和尚心志不坚、道行太浅。倘若站在今天价值多元化的立场,我们会觉得王守仁实在多管闲事,何不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何必非要扭转别人的价值观呢?
人际沟通总是一种不自觉的以己度人的过程,王守仁自己挂念父母,以至于相信所有人在心底深处都存在同样的挂念,但是,倘若他面对的不是这个修闭口禅的和尚,而是武则天的儿子,恐怕就是另一种结果了。以今天的知识来看,亨利·哈罗1958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学刊的革命性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它证明了温柔的肢体接触对于母婴依恋感的形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即便是喂养行为也不能与之相比。可以由此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很少得到父母的温柔爱抚,那么彼此之间就很难形成牢固的亲情纽带。
当然,我们不能以二十世纪的知识苛责明代人,只是没理由在今天仍然把眼界囿于古代社会——不得不说这是很多好古之人常犯的错误。话说回来,作为与王守仁同时代的人,那个修闭口禅的和尚其实完全可以有反驳的理由。
无论如何,在这一场对话里,和尚因为三年来只是打坐,不读书、不学习,以至于吃了没文化的亏。他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在佛教典籍上,其实大有反驳的余地。
譬如骨肉亲情的问题,佛陀虽然抛妻弃子,貌似做了一件有悖人伦、刻薄寡恩的事情,但他在得道之后回来度化妻子和儿子,使他们也能跳脱轮回苦海,这难道不比守着家人一起在苦海里受罪更好?
话只要说到这层,就会触及儒家与佛家最根本的矛盾:两者的宇宙观不同,他们对价值观的不同取舍其实源于对宇宙真相的不同理解。
儒家认为人就活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存环境就只有这一片大地,如果人人都信佛,都不再生儿育女了,那么人类当然就要灭绝了,所以佛教是邪恶的,应该被人类断然抛弃。而在佛教看来,宇宙是无限的,生存环境是无限的,生命也是无限的,生命永远在六道当中轮回不息。生活的本质就是受苦,又因为轮回的缘故,这辈子受完了苦,下辈子、下下辈子乃至永远都会继续受苦;在我们这个世界受完了苦,还会轮回到其他世界受苦,生命不息,受苦不止,就连自杀也不能使人解脱,因为这一世的生命完结了,还会轮回到下一世受苦。所谓“苦海无边”,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不再受苦,就必须摆脱轮回。
轮回的本质是因果链条,对因果的认识是佛陀最核心的创见。因果是环环相扣的,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链条的作用在佛教里称为业力。那么,要想摆脱轮回,就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