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 (第1/2页)

        当然,王守仁的这段经历实在过于玄怪,总让人不敢十分相信。

        《行状》的记载另有一些细节,以王守仁“海上曾为沧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的诗句证实其事。黄绾后来将《行状》送交湛若水,作为写王守仁墓志铭的参考,湛若水却断言这些怪谈只是王守仁当时出于佯狂避世之心而放出的烟雾弹罢了,那些夸虚执有以为神奇的人根本不懂他。这样看来,似乎王守仁并未逃脱宗教领袖的一般命运:被弟子和信徒们不断神化,最后即便不能登坛成神,至少也从凡人变成半仙。

        王守仁既然心志已决,当即下了武夷山,先取道南京探望父亲,再赴家乡余姚探望祖母。一去龙场很可能再无生还的希望,眼下的离别很可能就是生离死别。父亲如何能想得通,祖母如何能舍得下,但谁又能想出解决办法呢?做一个正直的人,必然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风险。

        唯一可堪慰藉的是,妹婿徐爱带着好友蔡宗兖、朱节来了,郑重其事地行了纳贽拜师之礼,“奋然有志于学”(《年谱》)。想来这一场拜师重要的几乎都只是仪式意义,因为王守仁即将赶赴贬所,师生名分虽定,但从当时来看,恐怕教与学都再没有机会。这三个刚刚在浙江乡试中考得举人资格的年轻人,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凭着对王守仁正直人格的崇敬,这才行此拜师之举,也算是给这位末路的英雄以一场独具风骨的饯别吧。但造化弄人常是以无心插柳的方式,后来王守仁讲学遍天下,发轫之功便起于此时。所以,徐爱、蔡宗兖、朱节这三人算是阳明心学的第一代传人,其中又以徐爱最为关键,徐爱之于王守仁,正如颜渊之于孔子。

        师生名分既定,王守仁匆匆上路,临行时写下一篇《别三子序》,与徐爱三人正式道别。在这一篇临别赠言里,很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

        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芜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有志之士思起而兴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废者,亦志之弗立,弗讲于师友之道也。夫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者鲜矣。一人为之,二人从而危之,已而危之者益众焉,虽有易成之功,其克济者亦鲜矣。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自予始知学,即求师于天下,而莫予诲也;求友于天下,而与予者寡矣;又求同志之士,二三子之外,邈乎其寥寥也。殆予之志有未立邪?盖自近年而又得蔡希颜、朱守忠于山阴之白洋,得徐曰仁于余姚之马堰。曰仁,予妹婿也。希颜之深潜,守忠之明敏,曰仁之温恭,皆予所不逮。三子者,徒以一日之长视予以先辈,予亦居之而弗辞。非能有加也,姑欲假三子者而为之证,遂忘其非有也。而三子者,亦姑欲假予而存师友之饩羊,不谓其不可也。当是之时,其相与也,亦渺乎难哉!予有归隐之图,方将与三子就云霞,依泉石,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

        今年三子者为有司所选,一举而尽之。何予得之之难,而有司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