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兰嘎西贺》 (第2/2页)
朗玛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因受到异母的挑拨,被放逐森林12年,他的妻子西拉和二弟腊嘎纳执意跟随。在茫茫的森林里,西拉被奉玛加发现,用计掠去。
朗玛兄弟二人决心要救出西拉,苦于没有兵力。他们走到勐基沙,结识了猴王的弟弟嘎林。嘎林之妻被兄长霸占,自己又被流放,需要帮助,便向朗玛兄弟倾诉了自己的遭遇。朗玛兄弟很同情嘎林,三人结为好朋友。朗玛伺机一箭射死了猴王,由嘎林当了猴国之王。猴国的大臣即神猴阿奴曼。朗玛借助猴国的兵力和阿奴曼的辅助,向兰嘎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历时数年的战争,消灭了十头王奉玛加,救回了西拉。他流放期已满,便返回故里,继承了王位。神猴阿奴曼当了朗玛的大臣。
由于地位的变化,朗玛性格也随之改变,对西拉再也不像往日那样温和。西拉被抢期间,一直忠于朗玛;但被救出以后,朗玛却对她的忠贞产生了怀疑。第一次,西拉用烈火烧身来证明自己的爱情纯洁无瑕。第二次朗玛因误会再次对西拉怀疑,并残忍地令腊嘎纳将怀孕的西拉杀害。善良的弟弟,以狗心代人心瞒过了朗玛,放走了嫂嫂。无罪的西拉再次在寂静的森林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得到野和尚帕拉西的帮助,生下了儿子,取名罗玛。帕拉西施展魔法,给罗玛做了一个弟弟,取名相佤。兄弟二人,相貌一样,形影不离。他们在山野中成长为武艺高强的劳动者。一次,当他们进城卖瓜果时,为了反抗苛捐杂税,大闹京城。神通广大的阿奴曼出面阻止,被兄弟二人踢翻在地。从不失败的阿奴曼却败在两个少年娃娃手下,使朗玛既惊异,又震怒。经过一番周折,才知这兄弟二人原来是他自己的儿子。朗玛忏悔了自己的错误,接回西拉,重新团聚。
整部史诗,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小乘佛教色彩亦较浓。经常提到的“帕拉西”并非专有名称,而是早期传播小乘佛教的山野和尚的统称。他们在傣族传统民间作品中,经常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大多数时候是救世主,偶然也受到批判和否定。不过在这部史诗中所有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出现的帕拉西,几乎是清一色的善者,他们与原始宗教的一些天神同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这在民间是常有的现象,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时期,而是长时期的文化积累。
佛教从东南亚诸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时,同时带来了文学与经书中有关罗摩的故事。罗摩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的主人公。傣族歌手根据经书中的故事,再创作为《兰嘎西贺》,所以主要人物名字的译音相近,基本内容大体一致,然而并不是原作简单的翻版。《兰嘎西贺》保留了傣族的泥土气息,其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场景、心理素质,与印度史诗大异其趣。这部史诗作为傣、印文化交流的结晶,正是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见证。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朗玛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因受到异母的挑拨,被放逐森林12年,他的妻子西拉和二弟腊嘎纳执意跟随。在茫茫的森林里,西拉被奉玛加发现,用计掠去。
朗玛兄弟二人决心要救出西拉,苦于没有兵力。他们走到勐基沙,结识了猴王的弟弟嘎林。嘎林之妻被兄长霸占,自己又被流放,需要帮助,便向朗玛兄弟倾诉了自己的遭遇。朗玛兄弟很同情嘎林,三人结为好朋友。朗玛伺机一箭射死了猴王,由嘎林当了猴国之王。猴国的大臣即神猴阿奴曼。朗玛借助猴国的兵力和阿奴曼的辅助,向兰嘎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历时数年的战争,消灭了十头王奉玛加,救回了西拉。他流放期已满,便返回故里,继承了王位。神猴阿奴曼当了朗玛的大臣。
由于地位的变化,朗玛性格也随之改变,对西拉再也不像往日那样温和。西拉被抢期间,一直忠于朗玛;但被救出以后,朗玛却对她的忠贞产生了怀疑。第一次,西拉用烈火烧身来证明自己的爱情纯洁无瑕。第二次朗玛因误会再次对西拉怀疑,并残忍地令腊嘎纳将怀孕的西拉杀害。善良的弟弟,以狗心代人心瞒过了朗玛,放走了嫂嫂。无罪的西拉再次在寂静的森林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得到野和尚帕拉西的帮助,生下了儿子,取名罗玛。帕拉西施展魔法,给罗玛做了一个弟弟,取名相佤。兄弟二人,相貌一样,形影不离。他们在山野中成长为武艺高强的劳动者。一次,当他们进城卖瓜果时,为了反抗苛捐杂税,大闹京城。神通广大的阿奴曼出面阻止,被兄弟二人踢翻在地。从不失败的阿奴曼却败在两个少年娃娃手下,使朗玛既惊异,又震怒。经过一番周折,才知这兄弟二人原来是他自己的儿子。朗玛忏悔了自己的错误,接回西拉,重新团聚。
整部史诗,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小乘佛教色彩亦较浓。经常提到的“帕拉西”并非专有名称,而是早期传播小乘佛教的山野和尚的统称。他们在傣族传统民间作品中,经常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大多数时候是救世主,偶然也受到批判和否定。不过在这部史诗中所有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出现的帕拉西,几乎是清一色的善者,他们与原始宗教的一些天神同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这在民间是常有的现象,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时期,而是长时期的文化积累。
佛教从东南亚诸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时,同时带来了文学与经书中有关罗摩的故事。罗摩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的主人公。傣族歌手根据经书中的故事,再创作为《兰嘎西贺》,所以主要人物名字的译音相近,基本内容大体一致,然而并不是原作简单的翻版。《兰嘎西贺》保留了傣族的泥土气息,其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场景、心理素质,与印度史诗大异其趣。这部史诗作为傣、印文化交流的结晶,正是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见证。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