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1/2页)
同样是清和源氏,但赖政的家系跟赖朝、义经、行家等人略有不同,相同的只有从清和天皇到第四代的满仲。
满仲的长子赖光是赖政的祖先。赖光带着坂田金时等随从,打退住在大江山的妖怪酒吞童子的故事相当有名。后来这一支直到赖政为止都住在近畿,统治着近畿的源氏。
赖朝的家谱是以满仲的三子赖信为祖先,主要在东国培养势力,因此家谱中出现了八幡太郎义家、恶源太义平、镇西八郎为朝这类人物。而赖政的家谱中,没有这种武功高强的英雄人物,可能因为是生长在京都的缘故。
不过,赖政却是个例外。他年轻时就是有名的弓箭手,老迈后技术并没有衰退,仍可以一箭射中出没于宫廷附近的怪鸟。
——厉害。
京都人都很佩服他。
他善于处世,虽然是源氏,可是却似乎知道平家会战胜。在关系着源、平兴亡的平治之乱中,他一开始答应帮助赖朝的父亲义朝,可是开战后却驻兵于六条河原不动,观赏巷战,且在义朝危急时反过来投靠清盛,因此成为京都中唯一存活的源氏。
然而,京都人却没有指摘赖政的功利行动,因为赖政平常待人很好,又有诗才,他所作的和歌美妙得令人传诵不已。赖政处世的圆滑还不只显现在这件事情上。
治承元年时,叡山僧兵抬着神轿,大举闯入京都,想集体向皇帝抗议。骚乱中,赖政发挥了圆滑的处世能力。
朝廷为了扫平骚乱,派平家总领重盛与源氏老将赖政把守宫门。
可是,僧兵团躲避平家强大的军力,只进攻以小部队防守达智门的赖政军队。看到这种战况,赖政出现了怪异的行动:他不准备战斗,只是脱下头盔,下马跪在地上,对着神轿伏拜,并向僧兵的大将说:
“我是个微弱的源氏,兵力也不过只有二百人,跟我这个势单力衰的武士打仗,你们也没甚么好自夸的。守对面阳明门的,是日本最强的武士平家,你们还不如去攻打那边。”
赖政怕得罪叡山势力,并同时称赞平家是“日本最强的武士”,让双方产生冲突,使自己幸免于难,这就是他葫芦里卖的药。
——源三位殿下真是好人。
僧兵们转移方向,抬着神轿前往平家防守的阳明门,引起了一阵骚动。
赖政就是这样的人,善于明哲保身。可是,面对现今的时势,他当然并不显达。因为根据平时忠的说法:源氏在平家眼中根本不是人。
源赖政过了七十岁后,官位还是四位。连他本人都感叹:
他写了这首和歌。不知道甚么时候,这首和歌传到清盛耳中。
“那老人还是四位吗?”
他深感怜悯,便奏请将赖政升为三位。自古以来,源氏没有升到三位的例子,因此京都人故意称他源三位。
(这么一个明哲保身过活的老人,会愿意帮忙举兵讨伐平家吗?)
行家听到有关源三位赖政的种种,越来越没有自信去说服他。
(可是……)
行家马上想到自己最近听到的一件事,也许对接下来的行动会有帮助。
赖政的长子叫仲纲,是个很倔强的年轻人。最近,他从东国取得一匹无与伦比的骏马,将这匹马取名为“木下”,到处展示夸耀着。
“要他把那匹马给我。”平家的宗盛无心说了这句话。
“为了你好,还是给他吧!”
仲纲的朋友都这么劝他。
可是他不听朋友的忠告。平家的继承者小松大臣平重盛,去年七月因胃病去世后,这个跟重盛一点都不像的愚者宗盛,便登上了继承者的宝座。他以后将会是日本的统治者吧?就微弱的京都源氏立场来讲,必须讨好宗盛。
“一定要这样做!”
人们劝他。可是仲纲跟父亲不同,他非常自豪于自己的源氏背景。
“为甚么要这么谄媚?宗盛殿下也是武门的继承人,我仲纲也是武门的继承人,武道中有分上下吗?其他东西还无所谓,马是有生命的东西,哪能说给就给呢?”
宗盛听到了仲纲这席话。
——衰弱的源氏之子讲出这种话?
很意外的,宗盛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仲纲的认真很好笑。本来,平氏一族的共通性格就是不会对任何事情生气,宗盛更是特别迟钝。不过,他却越来越想要马。终于,他忍不住派使者向仲纲说:
“借我一天就好。”
仲纲知道他其实是要抢,于是想拒绝。可是父亲赖政开口了:
“这样太不圆滑了。”
其实,赖政对仲纲耿直的个性很欣赏。他虽然是长袖善舞的社交家,内心多少还是对平家的傲慢无礼难以容忍,只不过他一直忍气吞声。
“你保持过去的态度并没有不妥,可是他都退让了,只说要暂借,你如果还拒绝,就太不够意思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不逾越限度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
赖政这么一说,仲纲勉为其难把木下牵到六波罗借给宗盛。宗盛果然不愿归还。过了几天,仲网不断催促,宗盛仍顾左右而言他。最后,他终于说:
“用这匹代替吧!”
他送了匹叫南镣的银毛名马给仲纲。
——忍耐一下吧!
赖政如此安慰他。可是仲纲十分固执,仍每天派人去六波罗催宗盛还马。
“讨厌的男子!”
宗盛终于生气了,可是,他有种用嘲讽来表达怒气的本领,他把马匹改名为“仲纲”。
客人一来,他就把马牵到院子里展示,客人若问起马的名字,他就呵呵笑着说:
“它叫仲纲。”然后笑得整张圆脸鼓鼓的。
仲纲气得不得了:
——这还能忍耐吗?
可是对方是平家,他也莫可奈何。仲纲强烈表示要闯进平家理论,即使死了也无所谓。后代武士的伦理附加了很多不同的纲目,可是当时只有一条——知耻。即使利害攸关,但受到这样的耻辱,难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同样是清和源氏,但赖政的家系跟赖朝、义经、行家等人略有不同,相同的只有从清和天皇到第四代的满仲。
满仲的长子赖光是赖政的祖先。赖光带着坂田金时等随从,打退住在大江山的妖怪酒吞童子的故事相当有名。后来这一支直到赖政为止都住在近畿,统治着近畿的源氏。
赖朝的家谱是以满仲的三子赖信为祖先,主要在东国培养势力,因此家谱中出现了八幡太郎义家、恶源太义平、镇西八郎为朝这类人物。而赖政的家谱中,没有这种武功高强的英雄人物,可能因为是生长在京都的缘故。
不过,赖政却是个例外。他年轻时就是有名的弓箭手,老迈后技术并没有衰退,仍可以一箭射中出没于宫廷附近的怪鸟。
——厉害。
京都人都很佩服他。
他善于处世,虽然是源氏,可是却似乎知道平家会战胜。在关系着源、平兴亡的平治之乱中,他一开始答应帮助赖朝的父亲义朝,可是开战后却驻兵于六条河原不动,观赏巷战,且在义朝危急时反过来投靠清盛,因此成为京都中唯一存活的源氏。
然而,京都人却没有指摘赖政的功利行动,因为赖政平常待人很好,又有诗才,他所作的和歌美妙得令人传诵不已。赖政处世的圆滑还不只显现在这件事情上。
治承元年时,叡山僧兵抬着神轿,大举闯入京都,想集体向皇帝抗议。骚乱中,赖政发挥了圆滑的处世能力。
朝廷为了扫平骚乱,派平家总领重盛与源氏老将赖政把守宫门。
可是,僧兵团躲避平家强大的军力,只进攻以小部队防守达智门的赖政军队。看到这种战况,赖政出现了怪异的行动:他不准备战斗,只是脱下头盔,下马跪在地上,对着神轿伏拜,并向僧兵的大将说:
“我是个微弱的源氏,兵力也不过只有二百人,跟我这个势单力衰的武士打仗,你们也没甚么好自夸的。守对面阳明门的,是日本最强的武士平家,你们还不如去攻打那边。”
赖政怕得罪叡山势力,并同时称赞平家是“日本最强的武士”,让双方产生冲突,使自己幸免于难,这就是他葫芦里卖的药。
——源三位殿下真是好人。
僧兵们转移方向,抬着神轿前往平家防守的阳明门,引起了一阵骚动。
赖政就是这样的人,善于明哲保身。可是,面对现今的时势,他当然并不显达。因为根据平时忠的说法:源氏在平家眼中根本不是人。
源赖政过了七十岁后,官位还是四位。连他本人都感叹:
他写了这首和歌。不知道甚么时候,这首和歌传到清盛耳中。
“那老人还是四位吗?”
他深感怜悯,便奏请将赖政升为三位。自古以来,源氏没有升到三位的例子,因此京都人故意称他源三位。
(这么一个明哲保身过活的老人,会愿意帮忙举兵讨伐平家吗?)
行家听到有关源三位赖政的种种,越来越没有自信去说服他。
(可是……)
行家马上想到自己最近听到的一件事,也许对接下来的行动会有帮助。
赖政的长子叫仲纲,是个很倔强的年轻人。最近,他从东国取得一匹无与伦比的骏马,将这匹马取名为“木下”,到处展示夸耀着。
“要他把那匹马给我。”平家的宗盛无心说了这句话。
“为了你好,还是给他吧!”
仲纲的朋友都这么劝他。
可是他不听朋友的忠告。平家的继承者小松大臣平重盛,去年七月因胃病去世后,这个跟重盛一点都不像的愚者宗盛,便登上了继承者的宝座。他以后将会是日本的统治者吧?就微弱的京都源氏立场来讲,必须讨好宗盛。
“一定要这样做!”
人们劝他。可是仲纲跟父亲不同,他非常自豪于自己的源氏背景。
“为甚么要这么谄媚?宗盛殿下也是武门的继承人,我仲纲也是武门的继承人,武道中有分上下吗?其他东西还无所谓,马是有生命的东西,哪能说给就给呢?”
宗盛听到了仲纲这席话。
——衰弱的源氏之子讲出这种话?
很意外的,宗盛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仲纲的认真很好笑。本来,平氏一族的共通性格就是不会对任何事情生气,宗盛更是特别迟钝。不过,他却越来越想要马。终于,他忍不住派使者向仲纲说:
“借我一天就好。”
仲纲知道他其实是要抢,于是想拒绝。可是父亲赖政开口了:
“这样太不圆滑了。”
其实,赖政对仲纲耿直的个性很欣赏。他虽然是长袖善舞的社交家,内心多少还是对平家的傲慢无礼难以容忍,只不过他一直忍气吞声。
“你保持过去的态度并没有不妥,可是他都退让了,只说要暂借,你如果还拒绝,就太不够意思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不逾越限度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
赖政这么一说,仲纲勉为其难把木下牵到六波罗借给宗盛。宗盛果然不愿归还。过了几天,仲网不断催促,宗盛仍顾左右而言他。最后,他终于说:
“用这匹代替吧!”
他送了匹叫南镣的银毛名马给仲纲。
——忍耐一下吧!
赖政如此安慰他。可是仲纲十分固执,仍每天派人去六波罗催宗盛还马。
“讨厌的男子!”
宗盛终于生气了,可是,他有种用嘲讽来表达怒气的本领,他把马匹改名为“仲纲”。
客人一来,他就把马牵到院子里展示,客人若问起马的名字,他就呵呵笑着说:
“它叫仲纲。”然后笑得整张圆脸鼓鼓的。
仲纲气得不得了:
——这还能忍耐吗?
可是对方是平家,他也莫可奈何。仲纲强烈表示要闯进平家理论,即使死了也无所谓。后代武士的伦理附加了很多不同的纲目,可是当时只有一条——知耻。即使利害攸关,但受到这样的耻辱,难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