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第1/2页)
京都的樱花已经全谢了,可是,源三位赖政还在迟疑着是否该起兵。
——怎么办呢?
他不分日夜询问自己。新宫十郎行家还是片刻不停的进行策士活动,甚至煽动他的嫡长子仲纲。
“智者无勇敢的决断。”行家说。
赖政是智者,所以太会顾虑胜败得失。行家认为,要让智者下定决心,必须有令他不得不下定决心的条件。
仲纲也赞成。
因此两人四处奔走,终于获得了怀才不遇的皇子以仁王的令旨。
以仁王被行家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他相信如果源氏获胜,自己就可以成为亲王,他为自己的显赫未来感到激动兴奋,比十郎行家还热衷于这个计划。终于,以仁王召见赖政,斥责道:
“赖政,你在犹豫甚么?”并敲打他的膝盖说:“如果你不起兵,我就自己拿起弓箭,率领诸国的源氏起义。”
以仁王既然这么说,赖政只好不顾一切后果了。
赖政拟定战略:首先,将以仁王的令旨散发给东国的源氏,要他们先叛乱,到时平家就会组织讨伐军,离开京都。此时京都没人,赖政就可率领摄津、河内的源氏起义,控制京都。
以仁王十分高兴,可是,赖政对自己拟定的战略却没有兴奋之感。纸上谈兵的时候,还是个必胜的战略,可是,这战略却有致命的缺陷:在煽动诸国源氏的过程中,会不会把密谋泄漏出去?只要事机一泄漏,一切就立刻烟消云散,以仁王和赖政的头颅,就会马上跟身体分开了。
“老人家真是爱操心。”行家笑着。
他努力消除赖政的忧虑,表示如果担心到这种程度,就甚么都不能做了!而且东国人口风很紧,应该不会随便泄漏出去。
传达令旨的密使,由新宫十郎行家亲自担任。大概也没人比他更适合担负这项任务。他舌灿莲花,又是源氏名流,而且在熊野长大,具有修行僧的素养。
“一切都看我的!”他愉快地说。
以仁王想,行家没有官职,地方武士不会敬畏他,所以暗中运作,帮他取得一个叫八条院藏人的官职。所谓藏人,就是宫中总务课的工作。这位策士从此时开始,自称“新宫藏人行家”。行家在这之前,都使用源氏的“义”字,自称是“义盛”,可是,这会使人起疑吧?于是他得到官位后,就使用“行家”这个不太像源氏的名字。
行家穿着柿衣,额头上缠着修道用的黑头巾,负笈离开京都。如果他马上就去东国,也许事情的结果会不同,可是,他却先去了出身地熊野。
“听好,我也当藏人了。”
他偷偷告诉自己的女人。
女人很惊讶,放逐者也可以当上藏人吗?她怀疑地这么问着,行家于是说:
“这是有内情的。”然后把以仁王的令旨泄漏出来。
接着,他直接前往东国,那时是治承四年四月。
行家在路上非常小心,美浓、尾张、骏河到处都有源氏的旧部属,可是他怕事迹泄漏,因而没有前去。特别是在甲斐有新罗三郎义光的最后一个孙子武田氏,声势很大,如果要举兵,应该会是支有力的军团。可是他想:
(一切都等见到赖朝后再说。)
他一心一意前往伊豆。
赖朝虽然没有军队,可是,义朝已经把象征源氏正嫡子的证物源太产衣(盔甲)和髥切太刀传给了他。源氏若要起义,还是要赖朝当总帅。
行家来到伊豆北条府邸拜访寄居此处的赖朝时,正是治承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新宫藏人行家是谁?”
赖朝觉得来访者可疑,要通报的安达盛长询问。
“我是你叔叔。”行家回答。
他们见面了。
行家希望赖朝能够尊敬自己,所以出言粗卤。他表示自己是义朝的弟弟,等于是赖朝的叔叔,在过去的战乱中被捕,被放逐到熊野,难怪赖朝会不认识自己……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赖朝重重的点头,可是却连一句话都不答。
(这男人很自大。)
行家焦急了,越焦急就越多话,到后来不论是用语或表情,都好像在谄媚奉承侄子,连他自己都无可奈何。
最后,行家终于提到以仁王与赖政的密谋。他说:
“我让你看令旨。”然后立刻伸手到背后,谨慎地拿了出来。
“佐殿,请看!”
行家以令旨的权威命令赖朝。赖朝本来就是个拘谨耿直的男人,他自言自语着:
“我都没注意到!”
他立刻离席,沐浴斋戒,穿上礼服,还叫来府邸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岳父北条时政,两人一起回到座位上。
(这男人做事真是一丝不苟。)
赖朝的确如行家所想的那样严谨。在打开令旨的盒子前,他还向源氏的先祖男山八幡宫遥拜。
“岳父先请。”他低声笑着说。
赖朝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计划的。北条时政与伊东佑亲旗鼓相当,是伊豆最大的豪门巨族,如果将来要举兵,不借用时政的军势,是无法打任何一场仗的,虽然目前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举兵。
“请!”
他再度催促。时政伸出红润厚实的手掌,自然地放在盒子上,拿出令旨。
文章很简洁,只是列出清盛的罪行、催促源氏东山再起,最后还列出令旨传达者的姓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京都的樱花已经全谢了,可是,源三位赖政还在迟疑着是否该起兵。
——怎么办呢?
他不分日夜询问自己。新宫十郎行家还是片刻不停的进行策士活动,甚至煽动他的嫡长子仲纲。
“智者无勇敢的决断。”行家说。
赖政是智者,所以太会顾虑胜败得失。行家认为,要让智者下定决心,必须有令他不得不下定决心的条件。
仲纲也赞成。
因此两人四处奔走,终于获得了怀才不遇的皇子以仁王的令旨。
以仁王被行家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他相信如果源氏获胜,自己就可以成为亲王,他为自己的显赫未来感到激动兴奋,比十郎行家还热衷于这个计划。终于,以仁王召见赖政,斥责道:
“赖政,你在犹豫甚么?”并敲打他的膝盖说:“如果你不起兵,我就自己拿起弓箭,率领诸国的源氏起义。”
以仁王既然这么说,赖政只好不顾一切后果了。
赖政拟定战略:首先,将以仁王的令旨散发给东国的源氏,要他们先叛乱,到时平家就会组织讨伐军,离开京都。此时京都没人,赖政就可率领摄津、河内的源氏起义,控制京都。
以仁王十分高兴,可是,赖政对自己拟定的战略却没有兴奋之感。纸上谈兵的时候,还是个必胜的战略,可是,这战略却有致命的缺陷:在煽动诸国源氏的过程中,会不会把密谋泄漏出去?只要事机一泄漏,一切就立刻烟消云散,以仁王和赖政的头颅,就会马上跟身体分开了。
“老人家真是爱操心。”行家笑着。
他努力消除赖政的忧虑,表示如果担心到这种程度,就甚么都不能做了!而且东国人口风很紧,应该不会随便泄漏出去。
传达令旨的密使,由新宫十郎行家亲自担任。大概也没人比他更适合担负这项任务。他舌灿莲花,又是源氏名流,而且在熊野长大,具有修行僧的素养。
“一切都看我的!”他愉快地说。
以仁王想,行家没有官职,地方武士不会敬畏他,所以暗中运作,帮他取得一个叫八条院藏人的官职。所谓藏人,就是宫中总务课的工作。这位策士从此时开始,自称“新宫藏人行家”。行家在这之前,都使用源氏的“义”字,自称是“义盛”,可是,这会使人起疑吧?于是他得到官位后,就使用“行家”这个不太像源氏的名字。
行家穿着柿衣,额头上缠着修道用的黑头巾,负笈离开京都。如果他马上就去东国,也许事情的结果会不同,可是,他却先去了出身地熊野。
“听好,我也当藏人了。”
他偷偷告诉自己的女人。
女人很惊讶,放逐者也可以当上藏人吗?她怀疑地这么问着,行家于是说:
“这是有内情的。”然后把以仁王的令旨泄漏出来。
接着,他直接前往东国,那时是治承四年四月。
行家在路上非常小心,美浓、尾张、骏河到处都有源氏的旧部属,可是他怕事迹泄漏,因而没有前去。特别是在甲斐有新罗三郎义光的最后一个孙子武田氏,声势很大,如果要举兵,应该会是支有力的军团。可是他想:
(一切都等见到赖朝后再说。)
他一心一意前往伊豆。
赖朝虽然没有军队,可是,义朝已经把象征源氏正嫡子的证物源太产衣(盔甲)和髥切太刀传给了他。源氏若要起义,还是要赖朝当总帅。
行家来到伊豆北条府邸拜访寄居此处的赖朝时,正是治承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新宫藏人行家是谁?”
赖朝觉得来访者可疑,要通报的安达盛长询问。
“我是你叔叔。”行家回答。
他们见面了。
行家希望赖朝能够尊敬自己,所以出言粗卤。他表示自己是义朝的弟弟,等于是赖朝的叔叔,在过去的战乱中被捕,被放逐到熊野,难怪赖朝会不认识自己……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赖朝重重的点头,可是却连一句话都不答。
(这男人很自大。)
行家焦急了,越焦急就越多话,到后来不论是用语或表情,都好像在谄媚奉承侄子,连他自己都无可奈何。
最后,行家终于提到以仁王与赖政的密谋。他说:
“我让你看令旨。”然后立刻伸手到背后,谨慎地拿了出来。
“佐殿,请看!”
行家以令旨的权威命令赖朝。赖朝本来就是个拘谨耿直的男人,他自言自语着:
“我都没注意到!”
他立刻离席,沐浴斋戒,穿上礼服,还叫来府邸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岳父北条时政,两人一起回到座位上。
(这男人做事真是一丝不苟。)
赖朝的确如行家所想的那样严谨。在打开令旨的盒子前,他还向源氏的先祖男山八幡宫遥拜。
“岳父先请。”他低声笑着说。
赖朝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计划的。北条时政与伊东佑亲旗鼓相当,是伊豆最大的豪门巨族,如果将来要举兵,不借用时政的军势,是无法打任何一场仗的,虽然目前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举兵。
“请!”
他再度催促。时政伸出红润厚实的手掌,自然地放在盒子上,拿出令旨。
文章很简洁,只是列出清盛的罪行、催促源氏东山再起,最后还列出令旨传达者的姓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