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2/2页)
(这是连闲聊都会谈到的话题。)
弁庆充满疑问,感到不快,甚至觉得怪异。弁庆自然也能猜透赖朝以及北条族人心中的想法。
(因为他们害怕。)
若派义经去跟奥州交涉,就等于公开承认义经背后有奥州十七万骑的后盾,义经自然就具有奥州代理者的声势,到时赖朝会无法应付他。简单一句话,秀衡一定会让义经掌握很大的权势。
——只能断绝他们的关系。
这是赖朝内心的计划。静静放着,不要去碰他,只把义经安置在自己左右,放在弟弟的位置上,一味留住他,不可以把睡着的孩子叫醒。这就是赖朝的真正意图。
而义经的个性正符合赖朝的期望。他几乎没有政治感觉,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政治运作上占有甚么地位。
义经这样的个性,使他身边的弁庆感到焦躁不安。昨天弁庆还拉着义经的袖子,偷偷劝他:
“派佐藤兄弟其中一个去奥州。”
“为甚么?”
义经可说是天生的政治白痴,他用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弁庆,像孩子般歪着头问。
(连这点意思都不懂吗?)
弁庆顿觉全身无力,同时却也感觉到,御曹司的魅力,就在于连这点事情都不了解吧!
——你现在应该以奥州为后盾。
弁庆想这么说,可是还是吞了进去。若提起这种事情,在义经简单的头脑中,会产生多大的骚动啊!义经一定会不断问为甚么,到那时候,弁庆就不得不毁谤政治人物赖朝的人格了吧?若不贬低赖朝,就无法说明非要派佐藤兄弟去奥州不可的原因。如果明说,话还没说完,义经可能早就爆发怒气,一定不会继续听下去。
(这个人心里只有血缘伦理。)
叡山堂众的没落者弁庆这么想。这是义经的天性吗?或是他从哪里学来的呢?他珍惜骨肉的情义,不管对错,执意相信骨肉血缘的价值,这是源氏家风中所没有的。在这方面,义经的伦理很有宫廷风、平家风。大概因为他是京都出身的吧?
(甚么话都不能对他讲!)
弁庆此时虽然必须提出重要建言,可是他还是甚么都没讲。而且,以义经的性格,似乎不会听人建言。
这一天傍晚,很难得的,赖朝派使者来传唤义经。义经赶紧梳头、绑好元结,来到武卫馆。
赖朝在上房的御帘里,命义经在次室等候。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赖朝只把义经当家臣看待。这种冷淡的待遇对赖朝而言,也是鎌仓统治法之一。
御帘附近有鎌仓的重臣们。比义经年轻的北条义时,占着一个更好的位子。仔细想来,对赖朝而言,义时应该只是妻子的弟弟,义经才是真正的弟弟,不是吗?
“我有事要命你去做。”
只有谈话不透过幕僚,直接传达,这一点跟单纯的家臣不同。义经已经很满意了。
“运米去京都!”
原来是这件事情。京都的贵族们正饥饿着。赖朝答应过后白河法皇,必须运送很多坂东米过去,因此需要护送米粮的军队。他选择义经为输送指挥官。
(不是要我跟木曾作战吗?)
义经很失望。赖朝马上看出他的心情。
“不是要去打仗,不可以擅自作战。”
不过,义经的身分是赖朝的名代、代官,不是单纯的输送指挥官。这也是理所当然的,鎌仓私设政府以来,这是第一支派往京都的军队,而且是在院(法皇)的邀请下前往,队长当然必须是赖朝的代官。其实,此行不只是运米,还有别的重任。
赖朝要义经侦察京都木曾军目前的势力,并命令美浓源氏、近江源氏、伊势、伊贺等当地武士,以及近国源氏,全部背叛义仲。他们以前拥戴义仲为首领,跟义仲一起闯入京都,把京都搅得一团乱。可是,现在整个京都因为缺粮而无声无息,加上义仲的声势开始转弱,他们一看苗头不对,就立刻回归自己的田园。必须说服他们归顺鎌仓,背叛义仲。
赖朝认为,这些事义经当然办不来,因此,同行的中原亲能会负责跟院交涉。他要义经在路上凡事多跟他人商量。
“知道了吗?”
他再度强调。义经遵命。
赖朝选择义经当自己的代名,是考虑许久后所做的决定。虽然派出去的只是小部队,可是,一定会在世人面前引起众多评论。
——鎌仓大军来京都了。
世人会这样传述着,当然,奥州的平泉也一定会听到。奥州的秀衡说不定会改变心意,不攻击鎌仓。这支派遣军任命义经为大将,秀衡一定会对赖朝抱持好意。
——赖朝命九郎为大将。
赖朝期待着这样的效果。否则,他可以派比义经大的哥哥蒲冠者(范赖),按照顺序递补,世人一样无话可说。
义经退出后,当晚就开始准备出发。他的府邸突然充满朝气,整夜灯火通明。
鎌仓做事注重效率。第二天下午,要出发前往京都的数百匹马及行李,已经排列在鎌仓街道上。隔天早上就要出发了。赖朝另外给义经五百个士兵,在由比滨聚集,混在朝雾中前进。这一团骑马队负有侦察京都的任务,所以是秘密出发的。赖朝没有告诉京都的法皇,甚至也没有让沿路的源氏知道。
由于有行李队同行,所以行军的速度如牛步般缓慢。而沿路的传言,则比这队人马的行军速度更快抵达京都。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这是连闲聊都会谈到的话题。)
弁庆充满疑问,感到不快,甚至觉得怪异。弁庆自然也能猜透赖朝以及北条族人心中的想法。
(因为他们害怕。)
若派义经去跟奥州交涉,就等于公开承认义经背后有奥州十七万骑的后盾,义经自然就具有奥州代理者的声势,到时赖朝会无法应付他。简单一句话,秀衡一定会让义经掌握很大的权势。
——只能断绝他们的关系。
这是赖朝内心的计划。静静放着,不要去碰他,只把义经安置在自己左右,放在弟弟的位置上,一味留住他,不可以把睡着的孩子叫醒。这就是赖朝的真正意图。
而义经的个性正符合赖朝的期望。他几乎没有政治感觉,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政治运作上占有甚么地位。
义经这样的个性,使他身边的弁庆感到焦躁不安。昨天弁庆还拉着义经的袖子,偷偷劝他:
“派佐藤兄弟其中一个去奥州。”
“为甚么?”
义经可说是天生的政治白痴,他用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弁庆,像孩子般歪着头问。
(连这点意思都不懂吗?)
弁庆顿觉全身无力,同时却也感觉到,御曹司的魅力,就在于连这点事情都不了解吧!
——你现在应该以奥州为后盾。
弁庆想这么说,可是还是吞了进去。若提起这种事情,在义经简单的头脑中,会产生多大的骚动啊!义经一定会不断问为甚么,到那时候,弁庆就不得不毁谤政治人物赖朝的人格了吧?若不贬低赖朝,就无法说明非要派佐藤兄弟去奥州不可的原因。如果明说,话还没说完,义经可能早就爆发怒气,一定不会继续听下去。
(这个人心里只有血缘伦理。)
叡山堂众的没落者弁庆这么想。这是义经的天性吗?或是他从哪里学来的呢?他珍惜骨肉的情义,不管对错,执意相信骨肉血缘的价值,这是源氏家风中所没有的。在这方面,义经的伦理很有宫廷风、平家风。大概因为他是京都出身的吧?
(甚么话都不能对他讲!)
弁庆此时虽然必须提出重要建言,可是他还是甚么都没讲。而且,以义经的性格,似乎不会听人建言。
这一天傍晚,很难得的,赖朝派使者来传唤义经。义经赶紧梳头、绑好元结,来到武卫馆。
赖朝在上房的御帘里,命义经在次室等候。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赖朝只把义经当家臣看待。这种冷淡的待遇对赖朝而言,也是鎌仓统治法之一。
御帘附近有鎌仓的重臣们。比义经年轻的北条义时,占着一个更好的位子。仔细想来,对赖朝而言,义时应该只是妻子的弟弟,义经才是真正的弟弟,不是吗?
“我有事要命你去做。”
只有谈话不透过幕僚,直接传达,这一点跟单纯的家臣不同。义经已经很满意了。
“运米去京都!”
原来是这件事情。京都的贵族们正饥饿着。赖朝答应过后白河法皇,必须运送很多坂东米过去,因此需要护送米粮的军队。他选择义经为输送指挥官。
(不是要我跟木曾作战吗?)
义经很失望。赖朝马上看出他的心情。
“不是要去打仗,不可以擅自作战。”
不过,义经的身分是赖朝的名代、代官,不是单纯的输送指挥官。这也是理所当然的,鎌仓私设政府以来,这是第一支派往京都的军队,而且是在院(法皇)的邀请下前往,队长当然必须是赖朝的代官。其实,此行不只是运米,还有别的重任。
赖朝要义经侦察京都木曾军目前的势力,并命令美浓源氏、近江源氏、伊势、伊贺等当地武士,以及近国源氏,全部背叛义仲。他们以前拥戴义仲为首领,跟义仲一起闯入京都,把京都搅得一团乱。可是,现在整个京都因为缺粮而无声无息,加上义仲的声势开始转弱,他们一看苗头不对,就立刻回归自己的田园。必须说服他们归顺鎌仓,背叛义仲。
赖朝认为,这些事义经当然办不来,因此,同行的中原亲能会负责跟院交涉。他要义经在路上凡事多跟他人商量。
“知道了吗?”
他再度强调。义经遵命。
赖朝选择义经当自己的代名,是考虑许久后所做的决定。虽然派出去的只是小部队,可是,一定会在世人面前引起众多评论。
——鎌仓大军来京都了。
世人会这样传述着,当然,奥州的平泉也一定会听到。奥州的秀衡说不定会改变心意,不攻击鎌仓。这支派遣军任命义经为大将,秀衡一定会对赖朝抱持好意。
——赖朝命九郎为大将。
赖朝期待着这样的效果。否则,他可以派比义经大的哥哥蒲冠者(范赖),按照顺序递补,世人一样无话可说。
义经退出后,当晚就开始准备出发。他的府邸突然充满朝气,整夜灯火通明。
鎌仓做事注重效率。第二天下午,要出发前往京都的数百匹马及行李,已经排列在鎌仓街道上。隔天早上就要出发了。赖朝另外给义经五百个士兵,在由比滨聚集,混在朝雾中前进。这一团骑马队负有侦察京都的任务,所以是秘密出发的。赖朝没有告诉京都的法皇,甚至也没有让沿路的源氏知道。
由于有行李队同行,所以行军的速度如牛步般缓慢。而沿路的传言,则比这队人马的行军速度更快抵达京都。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