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粘响》 (第2/2页)
苏令达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结识了两个朋友,一个叫丢娥,善射;另一个叫捧玛,会法术咒语。国王派出去的使者在森林里发现了他们,把他们带到粘响。苏令达还结识了龙王,龙王为了帮助他尽快找到母亲,送给他一块宝石。这实际是一面奇特的望远镜,从那上面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他继承王位以后,外祖父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选美活动,然而没有一个姑娘令苏令达满意。他用宝石照到了一位远方的公主,叫景达南西,住在勐西丙。他找到一只会说话的雄鹦鹉,写了一封情书托它带到勐西丙去。
勐西丙的公主景达南西有一只雌鹦鹉。那天,它到花园去为公主采花,雄鹦鹉凑上前去,说明来意。公主从雌鹦鹉的禀报中得知苏令达倾心于她,急忙召见,并且写了回书。这封信全部是一道道难题,考考苏令达的智慧。苏令达的答复令她十分满意。从此,两人便传递着鹦鹉情书。这种情书在傣族民间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内容深奥隐晦,文字含蓄,一般用来考察对方的知识和智力。
苏令达与景达南西双方感情成熟以后,男方便派使臣带上丰厚的礼品去求亲。不料这次求亲很不顺利,遭到公主哥哥桑哈的反对。桑哈对使者说:“我们是高高的椰子树,你们怎么攀得上。”求亲的队伍只好暂退水边住下,准备用计抢走景达南西。他们用木头做成500只猴子,一念咒语,全部变成了活猴;他们又用木头搭成一间会飞的房子,等深夜来临,500只猴子坐在会飞的房子里到了公主的竹楼上,把公主连人带床搬上房子飞走了,竹楼里留下的是500只猴子。
桑哈见妹妹被劫走,不听别人的劝告,调集了大批人马,分几路向粘响出发。时经七个月,闹得损兵折将,未能攻克。桑哈又搬动了更多的兵马,分左、中、右三路,一直打到粘响的京城下,因为城的四周有大江环绕,水里又有各种可怕的凶猛动物,无法过江。桑哈想把粘响的人困死在城里。其实城里已经种了稻谷、青草和树木。这样相持了10年,粘响的人畜活得好好的。
桑哈发动新的进攻,被苏令达击败。桑哈的父亲劝他不要再打下去,他不仅不听,还将父王放逐到江中的竹筏上。经过几场大的战斗,桑哈手下的大将全部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人,被苏令达所俘,掼在地上,地面突然炸裂,出现一个大洞将他掩埋了。苏令达带上礼物安抚勐西丙人民,同时治理勐西丙和粘响两块地方。
这一史诗的创作者是僧侣祜巴勐(和尚中较高职务的名称)。该祜巴勐在傣族古代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又接受了佛经文学的影响,写成这一长诗。然后回流于民间,世代传唱,便出现了不同的异文和手抄本。这是傣族中世纪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共同的创造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苏令达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结识了两个朋友,一个叫丢娥,善射;另一个叫捧玛,会法术咒语。国王派出去的使者在森林里发现了他们,把他们带到粘响。苏令达还结识了龙王,龙王为了帮助他尽快找到母亲,送给他一块宝石。这实际是一面奇特的望远镜,从那上面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他继承王位以后,外祖父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选美活动,然而没有一个姑娘令苏令达满意。他用宝石照到了一位远方的公主,叫景达南西,住在勐西丙。他找到一只会说话的雄鹦鹉,写了一封情书托它带到勐西丙去。
勐西丙的公主景达南西有一只雌鹦鹉。那天,它到花园去为公主采花,雄鹦鹉凑上前去,说明来意。公主从雌鹦鹉的禀报中得知苏令达倾心于她,急忙召见,并且写了回书。这封信全部是一道道难题,考考苏令达的智慧。苏令达的答复令她十分满意。从此,两人便传递着鹦鹉情书。这种情书在傣族民间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内容深奥隐晦,文字含蓄,一般用来考察对方的知识和智力。
苏令达与景达南西双方感情成熟以后,男方便派使臣带上丰厚的礼品去求亲。不料这次求亲很不顺利,遭到公主哥哥桑哈的反对。桑哈对使者说:“我们是高高的椰子树,你们怎么攀得上。”求亲的队伍只好暂退水边住下,准备用计抢走景达南西。他们用木头做成500只猴子,一念咒语,全部变成了活猴;他们又用木头搭成一间会飞的房子,等深夜来临,500只猴子坐在会飞的房子里到了公主的竹楼上,把公主连人带床搬上房子飞走了,竹楼里留下的是500只猴子。
桑哈见妹妹被劫走,不听别人的劝告,调集了大批人马,分几路向粘响出发。时经七个月,闹得损兵折将,未能攻克。桑哈又搬动了更多的兵马,分左、中、右三路,一直打到粘响的京城下,因为城的四周有大江环绕,水里又有各种可怕的凶猛动物,无法过江。桑哈想把粘响的人困死在城里。其实城里已经种了稻谷、青草和树木。这样相持了10年,粘响的人畜活得好好的。
桑哈发动新的进攻,被苏令达击败。桑哈的父亲劝他不要再打下去,他不仅不听,还将父王放逐到江中的竹筏上。经过几场大的战斗,桑哈手下的大将全部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人,被苏令达所俘,掼在地上,地面突然炸裂,出现一个大洞将他掩埋了。苏令达带上礼物安抚勐西丙人民,同时治理勐西丙和粘响两块地方。
这一史诗的创作者是僧侣祜巴勐(和尚中较高职务的名称)。该祜巴勐在傣族古代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又接受了佛经文学的影响,写成这一长诗。然后回流于民间,世代传唱,便出现了不同的异文和手抄本。这是傣族中世纪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共同的创造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