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 (第1/2页)

        在大礼议事件愈演愈烈的时候,王守仁虽然置身事外,却也有两首诗感怀时事,倾诉着心学立场的意见。其一为《碧霞池夜坐》: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其二为《夜坐》:

        独坐秋庭月色新,乾坤何处更闲人?

        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

        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

        诗句以潜鱼、栖鸟比喻自然天机,暗讽大礼议徒然引经据典,只会在故纸堆里按图索骥,多少教条主义者就这样以刻舟求剑的精神死于句下,使儒家经典反而变成了遮蔽心镜的尘埃。一代礼学大家说出这样的观点,真有几分返璞归真的味道。

        诗中有一个最难解的句子,即“须知万物是吾身”,字面上看,意即山河大地、风花雪月,一切都是我的身体。这倒不是修辞上的说法,而是真的该做字面上的理解,其中蕴含着阳明心学里一些很玄妙的意思,要致良知,必须要明白天地万物与我为一体的道理。

        《答聂文蔚》有这样一段解释: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人固有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