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第2/2页)
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匐匍,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傍,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傍而不知救,此惟行路之人,无亲戚骨肉之情者能之,然已谓之无恻隐之心,非人矣。若夫在父子兄弟之爱者,则固未有不痛心疾首,狂奔尽气,匍匐而拯之。彼将陷溺之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而又况于蕲人之信与不信乎?
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追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王守仁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很要紧且高度相关的的命题:
1. 人就是天地之心。
2. 天地万物与我原是一体的。
我们不妨将宇宙想象成一个生物,那么万事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生物体身上的一部分,山河大地大约就是骨骼和血脉,草木瓦石大约就是表皮和汗毛,而我们人类相当于这个生物的心,或者说每个人都是这颗心的一部分,而感受与思维正是心的功能。
可想而知,心的其他部分如果遭受了病痛的侵害,我作为心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受害,却能够感受到受害的那部分的心的疼痛,而这样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无论圣贤还是愚民,生来都具备这样的感受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看到别人受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过。
既然所有人的感受能力一般无二,那么只要我们诉诸良知,必定会有同样的好恶之心,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将国家与自己的小家一样看待,正如心的一侧被针扎了,另一侧也会有同样的痛感。
倘若人人如此,即人人都是宇宙这个大生物的心,那么天下也就达到大治了。
古代那些致良知的君子,看到别人做了好事,感觉就像自己做了好事;看到别人做了坏事,感觉就像自己做了坏事;只要看到有一个人受苦,感觉就像自己害他受苦一样,这正如心的任何一点有了创痛,整颗心都会感到同样的创痛。
然而可悲的是,良知之学在后世不再彰明,人人以私欲相争,这才造成了世道的败坏。于是我们可以做出顺理成章的推演,只要使良知之学发扬光大,世界自然会回到古老的太平盛世。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
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匐匍,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傍,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傍而不知救,此惟行路之人,无亲戚骨肉之情者能之,然已谓之无恻隐之心,非人矣。若夫在父子兄弟之爱者,则固未有不痛心疾首,狂奔尽气,匍匐而拯之。彼将陷溺之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而又况于蕲人之信与不信乎?
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追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王守仁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很要紧且高度相关的的命题:
1. 人就是天地之心。
2. 天地万物与我原是一体的。
我们不妨将宇宙想象成一个生物,那么万事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生物体身上的一部分,山河大地大约就是骨骼和血脉,草木瓦石大约就是表皮和汗毛,而我们人类相当于这个生物的心,或者说每个人都是这颗心的一部分,而感受与思维正是心的功能。
可想而知,心的其他部分如果遭受了病痛的侵害,我作为心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受害,却能够感受到受害的那部分的心的疼痛,而这样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无论圣贤还是愚民,生来都具备这样的感受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看到别人受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过。
既然所有人的感受能力一般无二,那么只要我们诉诸良知,必定会有同样的好恶之心,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将国家与自己的小家一样看待,正如心的一侧被针扎了,另一侧也会有同样的痛感。
倘若人人如此,即人人都是宇宙这个大生物的心,那么天下也就达到大治了。
古代那些致良知的君子,看到别人做了好事,感觉就像自己做了好事;看到别人做了坏事,感觉就像自己做了坏事;只要看到有一个人受苦,感觉就像自己害他受苦一样,这正如心的任何一点有了创痛,整颗心都会感到同样的创痛。
然而可悲的是,良知之学在后世不再彰明,人人以私欲相争,这才造成了世道的败坏。于是我们可以做出顺理成章的推演,只要使良知之学发扬光大,世界自然会回到古老的太平盛世。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966xs.com